本网讯 思茅区倚象镇石膏箐村位于倚象镇东部,属山区半山区、低热河谷,年平均气温18℃,降雨量1800毫米。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这里生长的甜龙竹枝干壮硕,鲜笋肉质脆嫩、鲜甜可口,且产量较高。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产品供不应求,小小甜龙竹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立夏时节,走进倚象镇石膏箐村,山坡上一株株甜龙竹拔节生长,远远看去连片的竹林青翠茂盛。走近一看,一桩桩甜笋破土而出,甚是喜人。 “这个是一级笋,个头很大。这个是二级笋,长不高了,要赶紧采挖。”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郑江涛能快速分辨出竹笋的品质,“甜龙竹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收,七八月是竹笋丰收的季节。” 在石膏箐村,每家每户都种植甜龙竹,少则几亩,多则上百亩。全村种植面积从过去的百余亩到现在的近万亩,从种植分散、规模较小,到如今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市场化运作,竹笋产业成了继茶产业后的又一大富民产业。 “早上七点就去采挖鲜笋,再交到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销售。今天采挖了50多公斤,卖了800多元。”石膏箐村村民查昌仙说:“我家种了60多亩甜龙竹,每年鲜笋能卖10多万元,甜龙竹笋品质好,销路不用愁,大家种植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石膏箐村的村民都习惯在房前屋后种植甜龙竹,但由于管护粗放,产量不高、品质不佳。近年来,随着政府帮扶力度的不断加大,村民采取品种改良、科学化种植、精细化管理的种植方式,甜龙竹产业实现了增收。 “种植要注意间距不能太窄,育苗要精挑细选,水分控制也很重要,加上采光好,笋产量也会更高,收入就更高了。”科学管护成了郑江涛增收的“法宝”。 2013年,石膏箐村成立了世波竹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世波多年从事甜笋的收购和销售。她说:“2018年,建了厂房和冷链物流配套冷库,注册了‘世波竹笋’商标。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2023年,合作社收购了1000多吨甜笋,主要销往北京、上海、郑州、杭州等地,产值达800多万元。”合作社的成立,有效解决了农户销路难的问题,“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模式初显成效。 因地制宜,扩大种植规模,引导村民科学管护,提高甜笋品质和甜龙竹产业附加值,是李世波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如今,石膏箐村甜龙竹产业正蓬勃发展,群众种植意愿强烈且信心十足,一二三产业也在加速融合发展。 2024年,围绕甜龙竹这一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思茅区聘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丛生竹领域首席科学家杨宇明教授担任思茅区甜龙竹产业发展顾问,组建甜龙竹产业发展专班和甜龙竹产业发展协会。目前,思茅区共种植甜龙竹3.2万亩,产量1万余吨。 (通讯员 王梅 鲁海杨 胡清扬 文/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