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交通区位、自然资源、产业特色等优势,实行“一村一策”,不断补齐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户厕改造等方面的短板,同时结合绿美行动等,因地制宜扮靓村容村貌,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部分村组重建设、轻管护,部分村民生活陋习和思想陋习仍未转变,脏乱差现象时有反弹,导致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好景不长”。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脏、乱、差”,避免出现“人畜混居”“庭院式放养”等现象。尤其是公共设施的管理与保护、公共卫生的维护,更需要有公共意识、自律意识和参与意识,这些因素的缺失,会导致部分公共设施只有“建”和“用”,没有“护”与“管”。 因此,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塑形”外,更应进一步“筑心”,从村民的行为管理、行为教育以及增强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入手,提升工作成效。比如,组织乡(镇)、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等利用进村入户和开小组群众会的机会,向群众摆事实讲道理,形成垃圾不乱扔,畜禽不乱放,家居卫生勤打扫,公共卫生同参与的良好风气。再比如,学校常态化开展“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动员学生带动家长扮靓“小家”、清洁“大家”,做到“一生带一户,一校带千家”,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则组织志愿者带动村民装点庭院、植树添绿、开展文化活动等,文化宣传部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政策宣讲、送戏下乡等。针对部分民族聚居村寨,可以借鉴民族歌曲进行普法的成功经验,把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编入歌曲进行传唱,既尊重当地的民族习惯,又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以此类推,久久为功,才能真正达到以文明润人心、以行动暖人心、以思想聚人心的目的,进一步改变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崭新面貌。 从人居环境提升到村容村貌改善,从塑造人文素养到人心向善向美,既是外在的——整体体现的美、和谐的美,也是内在的——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美。归根结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只有由表及里、“形”“心”合一,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推广好、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成功经验,才能共享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福祉,真正书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周婕 叶兆玲)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