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治理有良方 宁洱县:有颜有值有产业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苏红亮 周维艳 文/图)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中,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安乡恩永村界牌村民小组、黎明乡仙人村古路河村民小组、同心镇大凹子村团山村民小组,在美化亮化村庄过程中因地制宜,村庄颜值得到质的提升,有颜有值有产业的和美乡村正蓄势待发。 德安乡恩永村界牌村民小组距离宁洱县城48公里,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中,恩永村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塑造出“点亮眼、线美化、面规整”的乡村新风貌。打造后的界牌村民小组,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意盎然,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新画卷铺展开来。 乡村振兴需要美好的人居环境,也需要产业的发展助力。“我们把蚕桑、魔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相结合,打造产业兴、特色足、庭院美的乡村环境。”德安乡恩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雄介绍,恩永村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蚕桑、魔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通过引进企业、外出学习、技术引进等措施,为群众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黎明乡仙人村古路河村民小组将绿美乡村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将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助农增收结合起来,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咖啡种植。古路河村民小组又被村民称为“咖啡小寨”,在引导农户加强咖啡科学管理的同时,淘汰了污染大、效率低的个人咖啡加工场所,支持致富带头人建起了标准化、规模化的咖啡鲜果处理中心,积极打通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将咖农链接在产业链上,让咖啡产业有了更好的“钱途”。百年古树下,萨其姆、卡蒂姆、黄波旁、瑰夏咖啡竞相生长,呈现出“村在绿中,绿在村中”的和美画卷。 同心镇大凹子村团山村民小组通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走进团山村民小组,村民自制的竹篱笆沿着蜿蜒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寨子中心,村民们正有说有笑地对最后一段污水管道进行安装。 同心镇大凹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光文说:“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团山村民小组成立工作专班,针对人居环境‘硬骨头’进行入户摸底和走访排查,制定了‘一户一方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对庭院进行绿化美化亮化,以‘庭院绿’扮靓‘乡村景’。” 团山村民小组不仅注重村庄环境整治,更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以茶产业为主导,通过品种改良、有机改造等方式持续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共有茶园面积380余亩,2023年,茶产业产值达160万元。同时,依托茶叶初制所的建设,积极培养茶叶种植、收购大户,示范带动村民发展壮大茶产业,并通过到茶企务工、土地流转、收购鲜叶等方式进一步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在巩固茶产业优势的同时,团山村民小组还积极探索多元发展路径。截至目前,共种植桃子、芒果等水果70余亩,建成水果采摘园4个,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从茶山到果园,团山村民小组正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民政村聚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杨媚 杨廷荣 孙语璇)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民政村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打造“特色露营农庄、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为目标,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 民政村三堂庙村民小组位于宁洱县城北部,与云南思茅产业园区宁洱片区相连,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劳务输出和餐饮业为主,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为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民政村以绿色生态为发展理念,村组党员干部积极带领广大群众、乡贤能人、能工巧匠等对串户路进行加宽加固、完善污水收集设施、安装路灯、引导农户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等。部分群众还自愿让出土地建设道路、沟渠、花池等公共设施,绿化面积扩大到3100平方米,拆除、改造废弃猪圈、牛圈、危房600平方米,重建挡墙200立方米。 同时,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民政村还通过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为三堂庙村民小组构建起人人监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新风尚。
产业发展有特色 宁洱山林中的这把“小伞” 价值上亿元 本网讯(通讯员 李双俊 方稷)6月以来,随着降雨不断增多,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广袤的山林间,野生菌似一把把“小伞”破土而出,开启了今年的“捡菌季”。 在宁洱县黎明乡,天还未亮,许多村民就戴着头灯、背上背篓趁着夜色出发捡菌子了。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黎明乡仅捡拾野生菌的收入就达1100余万元,2024年预计突破1500万元。 “凌晨出发,一家人分头行动,一天有八九百元的收入,有时达上千元。”黎明乡仙人村村民段荣和家人凌晨就出发捡菌子,以大红菌为主,经常满载而归。 在宁洱县普义乡,端金村、三丘田村、干塘村等山林较多的村组,捡野生菌成了当地村民的一项重要收入。但因距离县城较远,很少有客商上门收购鲜菌,新鲜野生菌又难以储存,自建烤房把菌子烘干再销售成了村民们的共同选择。烤干的大红菌均价约700元/公斤,比卖鲜菌划算。据统计,2023年,普义乡仅野生大红菌产值就达700余万元。 “我家收购的大红菌主要卖到福建,每年到了这个季节,收购商就主动来联系了,销路不用愁。”端金村村民沐才兵介绍,大红菌按等级进行分拣,最好的大标菇能卖到1300元/公斤,最便宜的菇丁也能卖到400元/公斤。 而在德安乡,网名为“拾村”的返乡创业青年周保林,在村里做起了直播带货,把乡亲们的农特产品销往大城市。眼下,周保林的直播间里最受欢迎的土特产就是烘干的大红菌。 “今年才上架不久,就已经卖了40公斤,收入达64000元。”周保林介绍,他向村民们收购新鲜的大红菌进行烘烤,既保证了品质,又为村民解决了鲜菌销路。 宁洱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达428.14万亩,森林覆盖率77.86%。近年来,宁洱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为野生菌等林下资源的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让老百姓尝到保护生态环境带来的红利。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宁洱县林下经济产值133721万元。其中,森林蔬菜1694万元、野生菌29471万元、中药材52363万元、林产品50193万元。
普义乡4.2万亩咖啡进入管护关键期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董建华 鲁玉祥 付会 蔡明洁)时下,正值咖啡种植管护关键期,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义乡,咖农正抢抓农时给咖啡树施肥,为今年的咖啡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走进普义乡普胜村智胜咖啡专业合作社位于大寨山的咖啡种植基地,只见咖啡树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一串串绿色的咖啡鲜果和绿叶相互映衬,工人正利用晴好天气进行施肥作业。 “一年要施肥2次,8、9月份还要再施肥一次。第二次施肥后再除一次草,10月底就进入产季,开始采摘咖啡鲜果。”咖啡基地务工人员毕起芳说。 近年来,普义乡紧紧抓住咖啡作为宁洱县“一县一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机遇,积极谋划咖啡产业发展路子,将咖啡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政府主导,各村以“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构建三方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咖啡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目前,普义乡咖啡种植面积达4.2万亩,2023年实现鲜果产量2520万吨,产值1.15亿元。
恩永村喜收“致富茧”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执 杨健宏)近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安乡恩永村完成第二批蚕茧收购工作,价格和产量再创新高,预计全年蚕茧产值突破300万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种桑养蚕已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和养殖户逐年增加。今年估计蚕茧产量40余吨,蚕农户均收入4万元左右。”德安乡恩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雄说。 据了解,恩永村通过利用村级集体经济搭建小蚕孵化室、补贴桑树种植等方式,激发村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2024年,全村首批蚕茧销售额达52万元、第二批销售额达73万元,预计全年6批蚕茧完成收购总产值可突破300万元。 近年来,恩永村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种桑养蚕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就近务工盘活闲置劳动力,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动员全村10个村民小组种桑养蚕,实现种桑养蚕规模达1380亩,覆盖农户106户402人,真正实现以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让桑树变成村民的“摇钱树”。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