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第一小学 马蓉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国家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之需。地处滇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思茅第一小学,是助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学校积极响应时代之需,精准施策,扛起时代之责,努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思茅第一小学始建于1904年,迄今有120年的历史,学校现有教职工202名,学生4225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2.8%。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努力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路径,并总结出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培根铸魂,坚守民族团结进步主线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秉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上好“四堂”教育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上好“四堂”教育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和校园生活,促进各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唱响民族团结进步赞歌。 (一)上好政治教育课 学校注重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深入开展党史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到思普革命老区纪念园、思茅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把红色基因牢牢植入学生心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党建室、德育室、思政室教育作用,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二)上好宣传教育课 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铸魂工程,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平台,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利用校园广播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热爱祖国、党的民族理论等宣传教育;制作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民族文化宣传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普洱市九县一区民族、民风、民情和民俗;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讲座,邀请民族学者和当地长者为师生宣讲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让广大师生了解民族知识;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等活动,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个专题,通过“教师讲知识,学生谈感受”的方式,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大力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三)上好校本课程教育课 学校以民族课程开发为切入点,彰显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色。学校秉承“生活处处皆课程,人生无处不育人”的理念,开发了校本教材和校本特色课程,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组织专题研讨,深入发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点,将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知识融入德育教学过程,让各族学生在学、思、践中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自觉树立起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 (四)上好活动教育课 学校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逐步形成了民族文化育人的教学特色。一是通过每年举办“校园艺术节”,展示民族文化艺术,搭建各族学生交流平台,并邀请专业老师为学生开设民族舞、民族乐器、民族歌曲等培训课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组织学生观看民族文化宣传片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意识。三是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走廊,集中展示民族团结文化知识和学生书画、活动照片等内容,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心入脑。四是组织班级读书活动,展示本地区民族文化特色,如民族语言学习、民族美食制作等。五是利用音乐课组织学生学唱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蹈,充分展现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和谐奋进的精神风貌。六是组织学生开展“我爱家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深入了解民族地区民俗风情、发展变化。七是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班集体创建活动,制定了《思茅一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班评选要求》,共评选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班23个、优秀班主任23名,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和先进事迹,凝聚起全校师生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极大地激发了师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近期,由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发起,学校成立了学生“石榴籽合唱团”,传唱各民族优秀曲目。 三、以政策为导向,保障各族学生利益 认真落实民族学生照顾政策,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一帮一“结对子”救助活动。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政策,学校在一年级招生、转学等方面,对各民族学生适当倾斜,积极接收各民族流动人员子女就读,保障各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学生在结对帮扶和沟通交流中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情厚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结合实际,发挥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的路径载体,不断丰富活动内涵,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根植各族师生心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遍校园。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