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稳经济 促发展 >> 正文




林下掘金 绿富双赢


来源:《普洱日报》  时间:2024/08/08/ 10:30 点击:

 

近年来,普洱市依托优越的森林资源,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进一步找准发展主业和方向,稳步发展地方特色林产业。目前,全市林产业量质齐升,林下经济成为普洱林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和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绿色生态福利持续释放。


年产突破1万吨! 思茅:甜龙竹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王梅  鲁海杨  刘建培  文/图)享有“中国甜龙竹之乡”美誉的思茅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甜龙竹种植面积达3.25万亩,年产量突破1万吨。为持续壮大这一特色产业,2024年,思茅区多措并举,聘任产业发展顾问,组建专业团队,成立发展协会,并引入数字农业生态物联网平台,积极探索甜龙竹产业数字化发展路径,旨在进一步规范产、供、销体系,构建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甜龙竹延伸产业链、补齐短板、强化优势。

走进位于云南思茅产业园区的云南丰道农业科技公司,恒温打包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将分拣后的鲜笋装箱,这些个头大、品质优、色泽洁白的甜龙竹笋,每日产量高达8吨,不仅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李春艳和她的工友们在甜笋丰收季,每月可赚取4000多元的收入,实现了顾家与增收两不误。

云南丰道农业科技公司作为现代农业科技的典范,专注于甜龙竹的种植与生产,拥有35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60亩竹苗培育基地及5000亩甜龙竹种植基地。随着产能不断提升,公司产品远销山东、上海、成都、广州等地,特别是与海底捞等知名餐饮企业的深度合作,让甜龙竹笋成为其重要食材来源,今年预计供应量将达到800吨。此外,公司还积极拓展生鲜超市、社区团购等销售渠道,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一步拓宽市场,实现了销量与口碑的双丰收。

甜龙竹作为云南南部特有的优质笋材两用竹,以其生长快、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的特点,逐渐成为市场新宠。近五年来,国内消费者对甜龙竹笋的认知度和需求量逐年攀升,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云南省甜龙竹种植面积已达15.7万亩,但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保鲜技术是甜龙竹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云南丰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金伟开说,通过不断探索与改进,公司已将甜龙竹笋的保鲜期从最初的3至4天延长至15天,未来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满足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同时,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种植管理是甜龙竹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普洱凯阳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已在竹类植物研究、优质竹苗培育、竹笋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甜龙竹产业的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全面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茅区按照“做大一产,主攻二产,联动三产”的工作思路,通过成立专班统筹全局、制定一揽子政策保障发展、申请地理标志打造品牌、培育一批企业完善产业链、成立行业协会规范市场、打造示范基地引领种植“六个一”措施,为甜龙竹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据思茅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国慧介绍,“六个一”工作措施的实施,不仅促进了甜龙竹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未来,思茅区将继续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强化科技支撑与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竹文化建设和竹生态旅游发展,让甜龙竹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惠及1000余农户!景东:绿色资源释放生态红利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张雄)近年来,景东彝族自治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不断加强森林草原资源保护、灾害防治,全县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野生菌等林下资源发展提供了沃土,让生态红利持续释放,实现生态效益与产业发展共赢。

走进景东县太忠镇菌子收购点,前来售卖野生菌的农户络绎不绝,野生菌的品种丰富多样,包括大红菌、鸡枞菌、干巴菌、牛肝菌、小香蕈、青头菌、奶浆菌等几十个品种。据菌子收购商鲁明东介绍,每年出菌时节徐家坝周边群众纷纷上山捡菌子售卖,收入从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采拾野生菌成为当地百姓季节性增收致富的产业。

野生菌助力农民增收,得益于太忠镇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太忠镇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差异大,立体性明显,森林面积31.35万亩,森林覆盖率73.91%。良好的生态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温湿气候,每年的6至9月都有野生菌不断出土,让当地百姓开启了“寻菌探宝”的致富之旅。

近年来,太忠镇探索将野生菌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种植林下经济作物小香蕈26万棒,产值达345万元。每年夏季,1000多户农户通过出售野生菌实现增收300多万元。同时,发展林下重楼、龙胆草、石斛、茯苓等中药材生物药业近1977亩,持续推动了林业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

景东县将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小香蕈种植项目为示范,做好保护利用林下资源融合发展的文章,实现大地增绿、资源增量、生态增质、产业增效、居民增收的发展目标,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种植面积超5.8万亩!江城:林下中药材 种出好“钱景”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刘思瑞  唐瑞  罗永春  文/图)近日,走进位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嘉禾乡联合村半山寨村民小组的中药材基地,放眼望去,树木葱茏,白及、重楼、黄精等中药材在绿色林海中“崭露头角”,工人们穿梭其中,忙着平整土地、拔除杂草。

半山寨村民小组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森林覆盖率高,土壤、空气条件优渥。正是看中了这里极佳的生态环境,江城县红能开发种植有限公司把中药材种植基地建在了这里。该公司负责人白卫红说:“基地从2018年开始进行林下种植,种植总面积6800亩,目前实际种植中药材面积2330亩。这里的海拔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种植林下中药材。”

目前,基地里种植了重楼、白及、龙胆草、黄精、板蓝根、石斛等多种中药材。同时,采用生态种植的方法,不用农药,适当除草,借助林下阴湿环境和落叶腐殖质,降低了人工遮阴、肥料等成本,最大限度地促进中药材生长。

林下中药材种植周期长,需花费不少时间和人力,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采取“土地流转+劳务雇佣”模式,将附近有劳动能力的农户纳入其中,通过就业帮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嘉禾乡联合村梁子寨村民小组的村民马秀珍说:“基地开发后,我们就一直在这里做工,每天有120元收入,一年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

林下种植中药材的周期,决定了这个行业需要多年坚守才能有所收获。白卫红说:“基地的用工量很大,可以带动周边的群众务工,每年的用工高峰期有3个月,平均每天不低于10个人在工作。”

江城县红能开发种植有限公司只是江城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缩影。近年来,江城县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按照“林药结合”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生物药材种植。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58841亩,不仅让林地“长出”新经济,而且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青山变成了“金山”。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以节为媒 打好节庆经济牌 下一篇:镇沅县:聚力整合降本减负 营商环境质效双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