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养殖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造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普洱市通过不断创新养殖技术,多元化拓展市场渠道,引入鱼、牛蛙等水产品养殖,不仅丰富了乡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本报讯(通讯员 薛顺琳 杨朝虎 李建院 文/图)秋日里,来到景东彝族自治县太忠镇岔箐村的牛蛙养殖基地,一畦畦覆盖着绿色纱网的水池映入眼帘,如棋盘格般整齐排列。养殖场内,饲养员正在给牛蛙投食。牛蛙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成为现代人餐桌上的新宠。太忠镇把握商机,引进牛蛙养殖企业,把发展牛蛙养殖作为推动村民增收致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牛蛙养殖对于水质和气候条件要求较高,为提高牛蛙存活率,保证牛蛙品质,基地采用活水循环养殖模式,针对牛蛙不同的发育阶段进行分池饲养,以提高牛蛙的成活率,促进其快速生长。目前,正是牛蛙成熟期,个大体肥的牛蛙批量销往大理、西双版纳等地。 据太忠镇源晟水产养殖基地管理员韩传彬介绍,截至2024年上半年,牛蛙总产量达250吨,销售额约350万元,带动了周边农民务工,每年支付工资约80万元。工人杞登玲说:“我家的田租给基地养殖牛蛙,每年每亩租金1000块。我又来这里打工,一个月有2400元的工资。” 一只只活蹦乱跳的牛蛙,不仅成了当地农民新的增收渠道,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活力。看到牛蛙养殖的市场潜力大,村里不少村民都想加入养殖队伍,基地管理人员韩传彬表示,将为周边村民提供养殖池和技术服务,带领他们通过养殖牛蛙增收致富。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