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杨依航)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传统食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内涵。随着年龄的增长,尝过各式月饼,对中秋、月饼的心态在不断改变。 小时候吃月饼,吃的是味道。最爱的月饼是酥皮云腿月饼,薄薄的酥皮层层叠叠,包着白糖和火腿馅,简单却经典,每一口都充斥着满足和幸福,承载了家人的陪伴和节日的快乐。中秋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月饼,欣赏明月,那团聚的时光,是长大后都会怀念的美好记忆碎片。 大学的时光是欢乐的,便捷的视频通话冲淡了对家人的思念,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中秋对那时的我来说,和每一个求学的日日夜夜没有不同,值得期待的只有那一天的假期。另外,从小城市到北京求学的我,开始接触到各种新潮的月饼,它们有着独特的造型、新奇的口味和精美的包装,而妈妈从家乡寄来的用纸皮包裹的酥皮云腿月饼,实在显得有些“老土”,不适合分享,只能悄悄品尝。 工作后吃月饼,品的是乡愁。因为工作,我辗转到广西北海任教,远离家乡的我觉得月饼甚是刺眼,也终于理解了苏轼在《留别廉守》中所写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独自吃着邻居阿姨塞给我的月饼,不禁感叹,再便捷的交通也难让人团圆。北海特色五仁叉烧月饼,一口多味,但对当时的我而言,却只有苦味。乡愁在那一晚、那一刻,变得异常浓烈,那一口月饼如鲠在喉,让人无法释怀。 这些年,从老式月饼到新式月饼,月饼的样式越来越多,不变的是人们心中对团圆的向往和追求。月饼寄托的是相思之情,明月连接的是乡愁之思。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无论身在何方,愿共赏同一轮明月的我们,感受到那份来自家乡的温暖。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