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婷 1951年,普洱专区各族群众在普洱红场举行盟誓大会,以少数民族的风俗立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48位代表签字为证。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是党在边疆地区开展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效,也是边疆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跟党走的最好见证。70多年来,边疆各族人民牢记誓言,守住了边疆的稳定,创造了“一步千年”的奇迹。我们用“信”表达对党的感恩,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也表达着团结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不仅体现了对边疆各族人民的牵挂和关心,也体现了对新时代边疆民族工作的希望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了边疆各族人民,我们都是“收信人”,我们也是见证者和参与者。作为“收信人”既感到了满满的自豪,也体会了沉甸甸的使命。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昨天“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决心,见证了今天“共同奋斗、共同繁荣”的信心。 “回信”是一种鞭策,要把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强调,希望你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弘扬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光荣传统,把民族团结作为各项工作的基础,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守牢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根和魂,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和外延,一方面深挖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精神价值,大力推进“一碑一馆一基地一景区”建设;另一方面提出“宾弄赛嗨”族际团结互助机制、西盟脱贫攻坚工作委员会、孟连“334”利益联结机制等创新举措,把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践行到各个领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三个定位”上积极作为。 “回信”是一种指引,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夯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大家庭就要时刻牢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我们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要坚定做到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人心基础。 “回信”是一种愿景,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好注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我们的共同愿景。“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是党对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最好证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携手迈向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只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才能战胜各种风浪和挑战。我们将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焦“三大经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志性特征,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