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五月端午节被视为恶日一样,古人也认为九月九日重阳节为逢凶之日,多灾多难。因此在重阳节会采取种种去灾求吉的方法,插茱萸就是其中的一种。所以重阳节又称作茱萸节。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可治霍乱,根还可以杀虫,素有“吴仙丹”和“辟邪翁”之称。由于登高时有插茱萸、佩茱萸囊的风俗,因此登高会又叫“茱萸会”“茱萸节”。到了唐代,茱萸按照唐代民俗,被当作重阳节的礼物送给亲友,如孟浩然的《九日得新序》一诗中,就有“茱萸可佩,折取寄情亲”的描述。同时,重阳插戴茱萸,还有驱邪避灾的美好寓意。除了佩戴茱萸,在唐代,人们还会头戴菊花。到了清代,北京的重阳节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时还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和佩戴。唐代郭震《秋歌》卷二就有“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将辟恶的茱萸香囊与延年益寿的菊花酒并称。 (来源:中国文明网,原文链接:http://www.wenming.cn/wmdjr_299/cyj/ms/202310/t20231020_6686547.shtml)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