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何应萍)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基层事务工作冗杂、迎检考核繁多、发展动能不强等问题,用好“加减乘除”法,落实落细“壮马、轻车、畅路、聚力”的具体举措,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 用活“加法”,确保“壮马”赋能落到实处。健全社区工作者管理体制,畅通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队伍渠道。近年来,共定向招录4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调整完善乡(镇)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探索“县聘乡管村用”模式,招录57名基层治理专干到村(社区)服务。探索“基层点菜、部门上菜”赋权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研判改进,让基层干部在为民办实事上有更大主动权。 用好“减法”,确保“轻车”减负抓到点上。深入开展“优化调整乡(镇)权责清单,减挂牌、减证明、减材料、减App、减会议、减检查、减考核、减创建、减微信群”“1+9”减负行动,为基层厘清权责边界。按照“乡(镇)选取、部门评估、县级确定”的程序,明确法定权责清单82项,赋权清单102项,让乡(镇)在赋权指导目录内“点菜”。对全县166个村(社区)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29项,明确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2项,拆除牌子2321块,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5个村(社区)作为动态监测点,切实为村级组织“松绑减负”。 用足“乘法”,确保“道路”通畅做到实处。调整充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推动社区与驻区单位资源共用、阵地共建、活动共办,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构建矛盾多元预防化解机制,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今年以来,关工委、团县委、妇联、教育工委等部门联合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等活动30余场次,开展社会治安、禁毒反诈、心理辅导、青年婚恋交友、关爱“一老一小”等基层志愿服务活动60余场次,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 用对“除法”,确保“聚力”增效见到成果。针对基层存在的“权小、责大、事多”“考核泛滥”“碎片化管理”等问题,由县委牵头抓总,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同题共答的工作闭环,有效避免多部门“各自为政”、频繁干扰基层工作现象,真正做到“减负、赋能、增效”环环相扣,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