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舒小琪 文/图)金秋时节,对于思茅区而言,是甜笋飘香的季节,在浓郁的笋香里,迎来了思茅区首届甜龙竹笋丰收旅游季。笋王争霸赛、竞速剥笋、全笋长街宴、竹制产品展销……活动现场,众多专家学者、招商洽谈企业及当地群众共同分享着丰收的喜悦。一棵棵竹笋连接着思茅区竹产业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奏响了乡村振兴新乐章,它正蓄势待发,铆“竹”干劲,一路“竹”梦前行。 2024年,思茅区围绕如何持续发展壮大甜龙竹这一特色产业做文章,聘任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中国竹产业协会常务理事杨宇明担任思茅区甜龙竹产业发展顾问,组建甜龙竹产业发展专班和甜龙竹产业发展协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经”、做足“竹文章”,构建起“政府+企业+协会”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甜龙竹产业升级、动能再造,让群众过上如甜笋一般的“甜蜜”生活。 创新培育机制促进生态富民 近年来,思茅区围绕地方特色资源,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持续推动甜龙竹产业全链条升级,让甜龙竹产业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 据思茅区林业和草原局一级主任科员杨兵荣介绍,思茅区生态类型多样,竹类资源丰富。主要有甜龙竹、苦龙竹、黄竹、小苦竹、金竹等品种,各乡镇(街道)均有分布。截至目前,思茅区甜龙竹种植面积达4.2624万亩,占全市甜龙竹种植面积的40%,思茅区10亩以上种植户有705户,超过50亩的种植大户有110户,甜龙竹产业已然成为继茶产业、咖啡产业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全区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作为甜龙竹产业发展专班中的一员,杨兵荣在“这棵笋”上花费了不少心血,从田间地头到培训课堂,面对面、手把手,第一时间把最新的育竹技术及政策带到农户身边,确保种苗标准化、规范化、合理化种植,并牵头编制了《思茅区甜龙竹笋用林早产丰产培育实用技术指南》“口袋书”,为甜龙竹笋提质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思茅区充分依托专家院校、科研团队,重点开展笋用竹种苗培育及笋用竹林丰产栽培、竹笋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构建笋用竹林丰产栽培关键技术体系,加快研发竹笋保鲜、加工关键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以盘活现有存量和挖掘增量为重点,全面推广优质竹苗的品种替代,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围绕思茅区特色经济林产业政策,进一步扩大种植空间,加快建设产地保鲜冷库和仓储物流中心等配套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建立分拣包装、统购统销聚集地,有效发挥思茅区中心区位优势和聚集地作用,进一步带动周边区域甜龙竹产业发展。 智能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条 思茅区以石膏箐村、莲花村、橄榄坝村为代表的甜龙竹定向培育、生态种养、竹产品初加工、竹产品营销为特色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建立了一批产地初加工厂、仓储冷链物流、竹笋产品精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等配套体系建设,市场销售网络逐步形成。 “我们通过科学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批量化培育原料,为‘一产’提供优质的种苗。此外,我们一直致力于竹笋活体保鲜技术的研究,确保竹笋到达市场端依旧保有它独特的香甜口感。”杨宇明认为,思茅甜龙竹产业是颇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目前,思茅区依托国有平台公司等优质企业建立了新的合作模式,正在加快竹藤产业科创中心、组培苗智慧工厂等一批竹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加工水平高、产业聚集度高、产业上下游完整、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竹笋产业园区。同时,强化数字赋能,与北京购速达集团公司合作建设思茅区数字农业平台,促成与云竹(普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试点,现已完成首笔数字化流程交易,思茅甜龙竹笋实现带着“身份证”在市场上流通。 深耕全竹产业擦亮金字招牌 做全“竹链条”、做强“竹经济”、做足“竹文章”,“中国甜龙竹之乡”已然成了思茅区一张极具影响力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思茅区甜龙竹笋市场需求和占比逐年增加,鲜笋及竹笋产品热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与海底捞、绿茶餐厅等企业均有合作。 “我们将加快申报‘思茅甜龙竹笋’地理标志认证,努力实现从‘用竹笋’到‘用全竹’,从‘初加工’到‘深加工’,从‘零散企业’到‘集群成链’的重大跨越。”思茅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国慧说。 为进一步推动思茅区甜龙竹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思茅区整合优质资源,鼓励支持企业注重品牌策划和品牌打造,组织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和森林生态产品认证,打造了一批具有思茅特色的“原产地品牌”和竹产业科研、文化、竹林康养体验景区,不断提升思茅甜龙竹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切实将品牌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