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普洱各地稻谷飘香,收割机有序地在田间穿梭,农民们忙得热火朝天。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近年来,普洱市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持续发力,将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深度融合,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推广创新科技,确保农作物颗粒归仓、粮食丰产丰收。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鲍茜茜)当前,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旱地优质稻种植示范区23000余亩旱地优质稻进入成熟期,村民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忙着割穗、脱粒、装袋、称重、搬运,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竹塘乡依托地理、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在中国工程院、云南农业大学的科技指导下,依托朱有勇院士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优势,探索“院士团队+党组织+网格员”方式及“党组织+科技+致富带头人+农户”发展模式,推进旱地优质稻示范推广工作。2024年,竹塘乡加大旱地优质稻种植推广力度,完成种植23000亩,辐射带动全乡11个村193个村民小组,4312户17540人。 据竹塘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农技人员彭扎发介绍,今年,竹塘乡对旱地优质稻进行网格化管理。朱有勇院士团队专家作为科技网格员,通过集中培训、田间示范等方式,负责将乡、村、组三级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培养成为旱地优质稻种植的技术员、管理员,带动农户从“在种粮”转变为“会种粮”,并“一对一”指导农户进行种植管理,让旱地优质稻种植做到统筹管理、全程跟踪、重点指导、责任到组、落实到户,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粮食产量。此外,科技网格员还负责监督检查备耕和种植管理。在稻田生长的关键期,利用网格化数字管理小程序,督促农户落实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并及时运用“农民院士智能体”解疑答惑,有力促进旱地优质稻的推广种植。 “我们在去年就种了旱地优质稻,收成比较好。今年我们村民小组又种了284亩旱地优质稻,水稻长势喜人。”竹塘乡战马坡村八别村民小组农户龚克东开心地说。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