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普洱各地稻谷飘香,收割机有序地在田间穿梭,农民们忙得热火朝天。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近年来,普洱市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持续发力,将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深度融合,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推广创新科技,确保农作物颗粒归仓、粮食丰产丰收。
普洱日报讯(记者 臧灵 通讯员 李晓花 周丽丽)近日,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抢抓晴好天气,对位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通关镇新武社区水稻种植基地的水稻密度及水稻肥料两块试验田的稻谷进行田间测产验收。 今年,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通关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联合开展水稻密度试验及水稻肥料试验,以提升单个技术节点水稻产量,为提升普洱市水稻单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水稻密度试验参试品种为旱优73,试验采用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通过综合田间性状、实收测产分析,得出最佳密度为每亩1.8万丛,亩产增加23.5公斤;水稻施肥试验参试品种为旱优73,试验采用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种植密度、统一病虫害防治,得出最佳施肥为“常规底肥+镁肥+常规施追肥”,亩产增加139.7公斤。 据了解,为加强技术攻关,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通关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开展了“水稻沟灌覆膜技术试验”“水稻控灌试验”“水稻节水抗旱栽培示范”等试验示范,探索适宜普洱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