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云资讯 >> 正文




新华社王卓伦:好记者讲好故事|战火中闪耀青春





来源:中国记协  时间:2024/09/05/ 20:46 点击:

 

新华社中东耶路撒冷王卓伦

大家好,我是新华社驻耶路撒冷首席记者王卓伦。自2021年驻外以来,我已在中东地区工作了三年半、在巴以地区工作了两年半。

不久前,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我正在海边参加一个画展,在场的每个人都笑意盈盈欣赏着艺术。突然,一枚导弹从海面上空由远及近飞来,直到在所有人面前爆炸,一瞬间,人们惊愕的表情凝固。画面静止了,我也惊醒了。我惊坐起来拿起手机,看到的是多个部门的编辑老师正找我沟通工作的信息。

从梦境中,我回到现实。而现实中的每一天,又不可避免地把我带到一个个残忍的梦境中。

2023年10月7日,几十年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在我所负责报道的以色列,有超过两万枚火箭弹、导弹和无人机来袭,而距离我几十公里的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更加惨绝人寰的人道主义悲剧不断恶化——那里的伤亡人数有十几万。我和几位同事,坚守战地一线,发回大量客观翔实、现场感强的报道,希望彰显出新华社作为国际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我现在所在的是新华耶路撒冷分社的一处办公室。这是一栋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对我而言也是颇有感情的老朋友。因为它陪伴我一次次见证炮火来袭,仿佛有了生命的力量。每当刺耳的防空警报响起、邻居们纷纷躲到相对安全的楼道时,我却总是逆行冲向阳台,拿起手机和相机第一时间见证和记录。无论是几十公里外发射来的火箭弹,还是1500公里外从来袭的巡航导弹,它们在漆黑的夜空中划过,犹如“流星雨”般美丽幻影的背后,是冷酷无情的弹药,和无法预知后果的爆炸。

当然,更多时候,我会和这处办公室暂时告别。在以色列境内,从频繁遭到火箭弹袭击的加沙边境,到最北部交火不断的黎巴嫩边境,再到最南部被也门胡塞武装导弹袭击的红海一带,凡是能够抵达的战火最前线,我都多次探访过,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饱受战事之苦的人们。如果不是一次次义无反顾奔赴现场,我就无法让那些惨烈的画面震撼心灵、让巨大的视觉冲击启发写作,让我能够亲历、见证、记录自己的和别人的独家战地故事,把最一线、最客观、最直观的战况带给新华社的全球受众。

战争报道往往非常复杂。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我总是告诉自己,不要妄加判断,不能以偏概全,要多走、多看、多听、多问、多想。一次,在特拉维夫以色列国防部门前,人们正在举行反战的相关活动。一位老奶奶看到我激动得说:我认识你!你是那个中国记者!你是不是去年穿着防弹衣在雷霍沃特一个被炸毁的楼体内做过直播?你能不能告诉你的读者和观众,我们很多普通人都不希望战争,我们也想要和平!

两座城市相隔几十公里,不同的时间空间我们再次相遇。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事实上,由于很多外国人早已在战火爆发初期离开了巴以地区,每当人们看到我一个东方女性的形象独自出现在爆炸现场时,往往非常好奇,会主动上前与我交谈。我每次都会非常自豪地告诉他们,我来自中国,我来自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我想,在这样特殊的局势和场景中,我代表的早已不是我自己。能够为促进民心相通尽一份力,我很欣慰和自豪。

很多时候,我是漫漫未知前路上孤独的探索者。有一次,我开车刚经过一个地方没几分钟,那里就被炸毁了。无论是亲眼见证炮火、还是在被炮火炸毁的核心区域进行报道,如果说一点也不害怕,坦言是不可能的。但新华社战地记者的职业荣誉感,总是能够消解我内心些许的紧张与不安。

在战地,是对业务的锻炼,也是对生活和心理的考验。300多天以来,我每天都是在战事信息中睡去和醒来。我曾一次次把夜空中的民航飞机幻视为导弹、把普通救护车的声响幻听为防空警报,也梦到过停火谈判取得进展。记得战事爆发初期,因为忙于工作我几天都没吃一顿正经饭,当我终于想去灶台开火、想做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时,还是因为专注于在电脑前发稿,让这碗面糊锅了。当时,我硬着头皮准备吃下,却突然开始流泪。我共情于这场人类的悲剧,也告诉自己要坚强,无数次我收拾好复杂的心情,冷静回到电脑前,对自己打的每一个字、处理的每一个画面负责。

儿行千里母担忧。我的父母说,你忙你的就好,没时间回信息就每天随便发个表情、让我们知道你是平安的即可。虽然日夜牵肠挂肚,但他们尊重和支持我的选择。每当有人惊讶于我的这份执着和坚守时,他们会不假思索又有些自豪地说:“我女儿不当逃兵!”

在战地,我的报道得到了很多关注,不少看过我出镜视频的同事和亲朋好友发来信息关切地说,你又瘦了、你憔悴了,一定多吃点、多保重。我想,经历过战火的洗礼,我的内心更加丰富和坚强,视野和格局更加宽广。心怀对世界和平的真挚渴望和对无辜生命的无尽悲悯,这或许也是一种美丽,为青春留下了特殊的注脚和隽永的记忆。

“十年磨一剑。”2024年是我成为新华社记者的第十年,能在工作不到十年时荣获新华社“十佳记者”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名驻外记者,这激励着我继续笃行不怠。驻外前,我的大多数时光是在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度过的,从几乎只穿正装的时政记者到一身防弹装备的战地记者,从我国外交政策方针的发布端到国际新闻最前线,变的是采访的内容和场合,不变的是我内心对这份职业的深深热爱。当前。局势愈发复杂,和平遥遥无期,战火正在地区多地蔓延,我将和中东的同事们继续坚守一线,在战地展现新华社记者敢战必赢、使命必达的职业素质,在全球关注的突发事件中,多为新华社和中国新闻工作者争光添彩。

(注:以上素材均由中国记协提供)

2023年10月王卓伦在以色列与加沙边境爆炸现场作巴以冲突报道

2023年11月王卓伦在以色列城市阿什杜德爆炸现场作巴以冲突报道


2024年3月王卓伦在以色列与黎巴嫩边境爆炸现场作巴以冲突报道

本文来源:中国记协


 
上一篇:开学季催热“开学经济” 理性消费按需消 ... 下一篇:云岭先锋杂志社曾永会:好记者讲好故事|你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