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王优悠)庭院别致雅静、绿植生机盎然、道路干净宽敞……近年来,思茅区龙潭乡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提高村庄“颜值”,提升乡村“产值”,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夯实基础硬化“主线”。龙潭乡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向下发动群众参与,对全乡村组道路进行提升改造,完成23.5公里的龙麻公路改扩建工程,惠及4个村5000余人。不久前,黄草坝村进组路修缮工程也正式完工,新改建的平整道路串联起3个村民小组77户村民,既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也改善了村庄“脏乱差”问题,铺就了人民满意的“幸福路”、乡村振兴的“高速路”。 精准施策“梳”化“淤点”。作为早期完工的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是长期制约龙潭乡6个搬迁安置村民小组发展的短板。对此,龙潭乡党委、乡政府聚焦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抓好绿化、亮化、硬化、洁化、美化等整治工作,争取项目资金建设雨污分离管网12公里、3处文化活动广场及3处移风易俗红白理事场所,亮化路灯120盏。 因地制宜绿化“盲区”。龙潭乡以集镇所在地为中心向外辐射,对集镇主干道及进乡路两旁空地进行绿化。会同思茅区相关部门种植龙潭公路绿植86410株,绿化面积近3500平方米。同时,引导群众参与种绿护绿行动,持续做好后期管护工作。 以点带面美化“庭院”。龙潭乡以“小家美”为起点,逐步向“整乡绿”推进,共计建成507户美丽庭院。如今,“推窗见绿、开门见花”的惬意生活逐渐成为龙潭乡每家每户的常态。 整合资源“靓”化“末梢”。“乡统筹、队伍推、党员干、群众帮”的模式已经成为龙潭乡推动绿美创建工作向小组延伸的工作常态。麻栗坪村大山脚村民小组作为龙潭乡重点打造的绿美小组之一,常态化由党员带头开展种花植树、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 聚焦特色强化“产业”。立足“水果之乡”产业发展定位,发挥农业乡村产业优势和半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新模式,推动特色经济林水果种植项目、“金都3号”百香果示范种植基地、老鲁寨古茶庄园、稻虾养殖示范基地等项目落地见效,带动百姓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