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推进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企业化发展。这一举措不仅壮大了中药材的生产规模,更做强了特色品牌,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和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钱雯琳/文 曹明星/图)时下,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景谷镇文山村的茶园,滇黄精从茶树底下探出头来,长势喜人。 文山村海拔高、气温低、雨水充沛,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是种植滇黄精的“温床”。文山村种植滇黄精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文山村党总支书记石凤益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3年,由于茶叶行业不景气,为缓解经济压力,石凤益在自家茶园里配套种植滇黄精。 为带动村里的老百姓共同脱贫致富,石凤益成立了景谷马厩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滇黄精套种技术无偿教授给村民。合作社不仅为村民提供滇黄精种苗,待滇黄精收获之后,合作社还负责收购,解决销路问题。目前,文山村12个村民小组的170户农户发展“立体复合”种植滇黄精2200亩,平均每亩产值为1万元至2万元。2024年,可收获30亩,预计产值50万元。 “我们与相关企业达成协议,打通了滇黄精的销售渠道,让村民没有后顾之忧。滇黄精3年至5年为一个生长周期,春秋两季收获,只要把茶园管理好,一亩地就能发挥出两亩的效益。”石凤益说。 “种植滇黄精,每亩茶地能多出4000元的收益。今年我家采收了4吨多的滇黄精,增加了5万元的收入。”正在茶园采收滇黄精的谢开哲高兴地说。 种植滇黄精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农闲时我们到合作社打工,收入不少,还能照顾家庭。”文山村的脱贫户润芬表示。 近年来,景谷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优化产业布局,把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茶地套种滇黄精已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一项特色产业。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