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臧灵)普洱市地域广袤、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水资源总库容量305.5亿立方米。长期以来,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大,丰富的水资源与落后的水利基础设施形成强烈反差,工程性缺水成了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急需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破解水利项目筹资压力持续加大的困局,普洱市因地制宜,不断转变思路、开拓创新,全力推进“水利+”“全域全要素资源整合”模式招商,引入社会资本,多渠道筹集项目建设资金,将“沉睡”的水资源转化为金融“活水”,激活“水经济”。 建设中的宁洱县温泉河水库。 (普洱市水务局提供) 高位推动政策赋能 普洱市政府出台了《普洱市支持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措施》,即征收的水资源费反哺水利建设、水土保持补偿费全额反哺水利建设、关联土地占补平衡指标收益和提质增效产能收益全额反哺水利项目建设、深化水价改革、强化要素保障、强化督查考核等。 该措施明确,自2023年起,每年征收的水资源费由市、县(区)分成部分,按照10%的比例安排给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用于水利建设;市、县(区)按征收权限缴入同级财政的水土保持补偿费,按照100%的比例安排给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用于水利建设;挖掘并整合拟建水库周边的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土地资源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工作,新增耕地、新增水田的指标收益、提质增效产能收益全部由市级统筹安排。按照“一项目一方案”的原则,制定分配方案,经市政府审批同意后,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直接拨付给县(区)用于新建水利项目,实现土地整治项目收支自平衡,剩余资金全部用于补助水利建设资金缺口的同时,对深化水价改革、强化要素保障、强化督查考核进行了明确安排,为普洱市多渠道市场化筹措资金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 盘活存量以水生财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以勐先镇曼巴箐水库为试点,采取“水利建设+土地整治+特色产业”的运作机制,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有效整合,通过土地整治、提质增效、改良灌溉条件等,将低效用地改为高稳产农田,以新增耕地、新增水田的指标收益、提质增效产能收益实现项目自平衡,弥补水利建设资金缺口。同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实施“水资源+土地资源+农业产业”一体规划一体开发,在政府不出一分钱、不增加政府债务的基础上,完成了曼巴箐水库的管理养护、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土地提质改造、推动土地流转、打造蔬菜种植全产业链的任务,实现了“水资源+土地资源+农业产业”三者融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均获益的目的,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真正实现了“以水生财”。 “我们全面梳理摸清存量水利资产,将辖区水库资产权属清晰无争议且具备供水价值的信房、纳贺、洗马河、木乃河、大箐河五座水库资产进行盘活,盘活收益资金1.31亿元,成功探索出水利投融资改革和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思茅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源贷”模式打破了水利工程建设融资难、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少的困境,使更多已建水利工程的收益投入到新建水利工程中,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社会资本方的介入,有效提高了水库运行管理效率和服务品质,形成了“以水养水”的良好运行机制。同时,水利优质资产效益进一步发挥,既提升了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又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使“一池静水”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 宁洱县、思茅区只是普洱市盘活存量,“以水生财”的一个缩影。此外,普洱市围绕现有水库周边排查旱田旱地规模,依托国家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提质增效政策,以旱地改水田为重点,先定规模、算清收益,按照项目收益能否覆盖土地整治、管网架设等工程性投资为底线,以收益覆盖投资之后的资金结余量来检验项目能否建设,同步谋划引入经营主体发展产业,最终达到盘活存量资源、提升耕地质量、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水价改革,让“死水”变“活水”,资源变资金的目的。 扩大增量以地换库 “这个项目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总投资4.8亿元,总库容量1076万立方米,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60%,预计2026年上半年建成。水库建成后,将解决2.45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使勐先镇10000余人受益。”宁洱县温泉河水库项目施工方负责人余天辉介绍。 勐先镇先胜村党总支副书记李正刚介绍,先胜村农田面积广,灌溉用水需求量比较大。当得知政府要投资兴修水库的消息,村民们都很支持,希望水库能尽快修好。“过去,我们一直用的是土沟灌溉,源头水较大,但到下游就逐渐减少,还经常担心被截流,晚上还得派人值守。水库建成以后,土沟就变成水泥沟,不存在上下游水量不均衡的问题,方便我们灌溉农田。”先胜村村民苏兴文高兴地说。 宁洱县勐先镇先胜村,是勐先镇规划建设万亩蔬菜种植基地片区之一。宁洱县通过土地流转,以“水利+以地换库”的方式,加快推进温泉河水库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 参照宁洱县模式,普洱市进一步推进景东彝族自治县无量山中型灌区项目,实施“以地换库”,规划覆盖漫湾镇、林街乡、景福镇、曼等乡、大朝山东镇5个乡(镇)。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承担灌区建设。项目建成后,再由政府牵头引入规模化农业企业,打造农业产业链,实现水利、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受益的目标。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两手发力”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打好资源注入、工程移交、投资扩权等组合拳,为当前大规模水利建设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坚持市级统筹、企业主导、县级推动的原则,形成统筹水利和各行各业“共同做大蛋糕”的共识,真正增强“水利+”“全域全要素资源整合”推进水利项目招商引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企业吃上“定心丸”,企业敢于投资、愿意投资,推动水利事业发展与社会资本运作的良性互动。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