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翔 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是对普洱各民族一心向党、团结奋斗,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篇章的充分肯定。普洱的民族团结进步有历史文脉、有情感基础、有时代创造。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精神的标识。 从历史看,今天在普洱境内生活的各少数民族,大多经历了漫长的迁徙、融合过程:从西北青藏高原迁徙南下的“氐羌”族群,在澜沧江、红河流域发展成了风情各异的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从中南半岛迁徙而来的“百濮”族群在澜沧江、怒江流域发展成了佤族、布朗族;从东南地区迁徙而来的“百越”族群,发展成了傣族。因此,普洱各民族都普遍存在一种“同根”的意识。这种“同根”意识体现在早期的神话传说或创世史诗中。如,在拉祜族叙事长诗《牡帕密帕》中说:第一代人扎笛和娜笛是天神厄莎用葫芦孕育出来的,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等9个民族是扎笛和娜笛所生的9个孩子。又如,在佤族的创世史诗《司岗里》中写道:司岗里山洞中幽闭着很多兄弟姐妹,司岗里被天上飞来的小鸟啄开,山洞里走出了佤族、汉族、傣族、彝族、布朗族、拉祜族……他们个个都是亲兄弟。这种朴素的同根意识,奠定了普洱各民族“一家亲”的原初认识。 从情感看,普洱各族人民这种“同根共源”的朴素意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通过1950年组成西南各民族代表团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后得到强化,并升华为家国一体的共同体意识。进京观礼活动让少数民族代表们感受到了新生政权的强大、祖国的伟大,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基于这种认同,代表们回到普洱后,以剽牛立誓、歃血为盟的方式,立下了民族团结誓词碑,进一步夯实了普洱各民族“一心向党”的情感基础。 从实践看,这种共同体意识在后来的边疆建设实践中不断得以铸牢。今天,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宾弄赛嗨”团结互助机制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代的生动实践。“宾弄赛嗨”系傣语,“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意为朋友。“宾弄赛嗨”首先体现在生产上互帮,坝区插秧种田时节,山区的“宾弄赛嗨”自发结伴到坝区帮忙。山区种收庄稼时节,坝区的“宾弄赛嗨”又自发前往山区帮忙劳作。其次是生活上互助,山上缺粮缺物来坝子找“宾弄赛嗨”,坝区缺草料缺柴火找山上的“宾弄赛嗨”,形成了物资互补、相互依存的生产生活模式。其三是文化上互融,“宾弄赛嗨”之间长期的相互交流,由家庭至社会促成了族际和区域之间的交往,形成了文化交流交融,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思想认识。“宾弄赛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 阔步新征程,普洱各族人民将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厚爱重托,不断强化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情、忠诚之心、捍卫之志,始终牢记普洱民族团结誓词,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作者单位:普洱市委党校)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