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普洱市地处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在音乐教育中如何结合地方特色,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当前学校音乐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笔者结合17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育的具体方法,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基于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共同体意识不仅代表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与拓展,也反映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尤其是对“统一性”文化传统的弘扬。 在教育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重大。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加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通过传授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等,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同时提升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倡导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包容性和协作精神。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独具特色,融入小学教育可开阔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有助于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保护,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音乐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艺术审美、团队合作和表现能力。 二、边疆地区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挑战 学习民族音乐,学生可深入了解历史,增强文化认知,促进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传递着民族精神。同时,民族音乐还能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传递团结、友爱等价值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当前,边疆地区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设备陈旧等挑战。在偏远教育机构,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遍缺乏专职音乐教师,教师需承担多学科教学,使学生的专业成长空间受限。同时,教学器材匮乏,限制了学生的音乐实践体验,影响学习效果。课程内容单一。边疆地区音乐课程内容偏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音乐资源挖掘不足;虽然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丰富,但小学音乐教育应用有限。因此,必须优化课程结构,挖掘整合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 三、教学实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编写了植根于民族音乐与多元文化的教学案例,以“民间音乐:生活的旋律与文化的织锦”为主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不仅涵盖了彝族“阿细跳月”的喜悦节拍,傣族葫芦丝的月光静谧,以及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和谐旋律,还特别引入了佤族司岗里文化的精髓。通过讲述司岗里创世神话的深邃,结合佤族木鼓、三弦等传统乐器的独特音色与节奏,让学生深刻体验佤族文化的神秘与壮美,学习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全面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多元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此外,还加入了拉祜族音乐知识,让学生了解拉祜族的音乐特色。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拉祜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它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独特地位。 同时,邀请当地彝族村寨的民间艺术家进行现场演奏,表演的瞬间将学生们带入一个充满故事与情感的音乐世界。学生们围坐一圈,仔细聆听每一个音符背后的风土人情,从音乐的节奏、旋律中探寻不同民族生活的片段,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应当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这一重要精神与小学音乐教育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一脉相承、密切相关。所以,在普洱市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将学习和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作为教材,巧妙地融入音乐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先辈光荣传统,书写新时代的民族团结佳话。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