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名声,也没有华丽的舞台,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与温暖。他们是点缀乡野的农民画家,以笔绘梦;是村里的手艺人,以匠心筑梦;是书写家乡的作者、定格美景的摄影师,以文字与镜头追梦……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将平凡日子雕琢成艺术品,让日常因梦想的光芒而不再普通。 本网讯(通讯员 鲁昱颖 周丽青 文/图)传统竹编工艺,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手工艺代表,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上允镇曼蚌村上河边村民小组,这项古老技艺得以薪火相传,村民李文忠就是传承者之一。 自幼年起,李文忠便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对竹编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的巧手与匠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探索竹编世界的道路。多年的打磨,让李文忠无论是竹刀、刨子等工具的使用,还是插、穿、削、锁、钉、扎、套等技能都已驾轻就熟。 制作一张精美的竹凳,是一项既繁琐又精细的工作,对匠人的技艺和耐心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李文忠深知这一点,因此在选材上极为讲究,精选了质地坚韧、色泽均匀的篾竹与梨木作为原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他将篾竹环绕在特制的木桩上,精心编织成竹凳的底座。而编织竹凳面的篾片,则需趁着篾竹新鲜时尽快削制完成,以保持其最佳的韧性。待篾竹完全风干后,这些篾片便成为制作竹凳的重要材料。 随后的制作,李文忠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与智慧。锯料、削制、打磨、凿竹、凿孔……每一道工序都需细心操作,不容丝毫马虎。待所有零部件完工之后,他再凭借多年的经验与技艺,将这些零部件巧妙组装、编织成一张张精美的竹凳。在编织过程中,他无需口诀公式,仅凭“手感”便能轻松应对复杂的步骤,展现高超的技艺水平。 几十年来,李文忠始终坚守在传承竹编技艺的道路上。对于未来,李文忠充满期待地说:“希望竹编技艺能够得到更多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喜爱并传承这项宝贵的技艺。”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