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近年来,普洱市始终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小微急”,让“民生”跟着“民声”走,从人居环境、基层治理、乡村环境优化等方面着手,件件实事直指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热点,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本网讯(通讯员 李毅 文/图)口袋公园、滨河公园、休闲公园等重点民生项目投入使用,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行动继续推进,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高质量实施……一年来,西盟佤族自治县围绕打造“公园城市”建设目标,按照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持续推进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为人民群众打造了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一幅更加清晰的美丽西盟建设图景铺陈开来。 冬日的西盟县勐梭镇东城社区休闲公园内,沿栈道长廊而行,堤坝规整,簇簇翠绿晕染晨间寂静,成为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过去,东朗河、东梭河河道一带大多是荒田、杂草地,平时都没人会来。”见证了公园从无到有,如今,欧阳建宏成了公园的常客。悠扬的二胡声和着晨光,婉转动听,欧阳建宏笑着说:“公园的建设,政府从照明、无障碍设施设计到绿植品种选择都花了功夫,让我们既能欣赏到美景,又有了和邻居们沟通感情的地方。现在,我每天都会来公园坐坐。” 城市的形象,关乎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西盟县通过实施绿美城市、绿美社区进一步补齐短板,逐步提升人居环境,全面统筹城市绿地布局,扩展居民游憩空间,增加城乡居民和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 截至目前,西盟县已完成8个口袋公园和2个综合公园建设,共新增城市公园绿化面积6.56万平方米。对部分老旧小区进行提升改造,新增及补植缺塘、断头绿化面积约3.6万平方米,投入资金705.73万元。 在城市“硬”的建设上下大力气的同时,西盟县也在城市“软”的治理上下功夫。通过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将“点滴小事”当作“心头大事”来办,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东城社区共有6大片区178栋居民楼,情况复杂、人口众多,社区工作人员却只有9人。面对人少事多的局面,如何更好地为居民服务成为社区面临的一大难题。”勐梭镇东城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叶花说。 为做好社区的日常管理,东城社区通过深化“党建引领+网格支撑+群众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用好“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以组建特色志愿服务队伍、丰富“三双”活动、开展“点单服务”为载体,推动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同时,通过组建社区先锋志愿服务队,发动在职党员、社区老年人、青年志愿者等力量,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联建共建活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等。 勐梭镇勐梭社区也通过完善“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单元”的基层治理架构,按照“便于管理、便于组织、便于服务”的原则,科学划分网格片区44个,优化调整网格13个,配备网格管理员1名、网格长13名,优选44名先进群众代表担任网格员。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新时代‘枫桥经验’告诉我们,履行好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职责,就要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改进网格管理服务,依法解决好群众合理诉求,对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勐梭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周安怀说。 在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的同时,西盟县还拿出真金白银,出真招实招,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重点聚焦救助性应保尽保、兜底线巩固拓展、“一老一小”、移风易俗等民生事项,围绕高质量保障、高水平供给、高效率治理,用心用情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破难攻坚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守正创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完善民生领域顶层设计的政策措施,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为民排忧解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