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吕禾 通讯员 曹明星 文/图)年伊始,记者到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采访以“零距离”干群关系为基石,护航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干部与群众心手相连,共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绘就和谐美好的发展蓝图。 ![](https://www.puerw.cn/pic/202501/16/67a13c70-4c43-4893-bab1-25104fc53a5d.jpg)
2024年以来,景谷县通过创建“零距离”干群关系,探索由“治”向“理”的转变,在全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永平镇迁营村,村民李勇看着自家长势喜人的黑姜,向记者算起了2024年的收成:“一亩产量大约5吨,收入在3至4万元,我家种植了10亩,大概有30至40万元的收入。” 据介绍,之前,迁营村把耕地出租给一些小散乱的木材加工厂,除了租金低以外,一些经营主体还存在未批先建、私搭乱建等行为,长期违法违规占用1300多亩土地,致使一些重点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阻力较大,一度成为景谷县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对此,景谷县委、县政府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力量下沉,逐户走访,轮流开展“多人多次做一人的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拆除了2017年至2023年法院裁定给予强制执行的56宗“两违”建筑,整改65个违法图斑,恢复耕地633.87亩,整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们在整治过程中,工作队员、干部与群众‘零距离’进行交流,让大家心连心、心贴心,不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解决最后‘零距离’的问题。”景谷县委书记杨建忠说。 在采取“疏”“堵”结合的同时,景谷县坚持把加强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按照“一乡一策”编制权责清单,细化村(社区)履职事项;全面加强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引导各村(社区)把村规民约的修订、执行、监督内化为基层治理的切入点,推动构建“法治、德治、善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做到基层政府“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经济发展“有产业支撑”,群众增收“有路子”。 “‘两违’建筑拆除后,400多亩土地由公司负责发展蔬菜种植,景谷县委、县政府也投资兴建了基础设施、冷链物流、冷库等,促进现代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景谷万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勋彬说。 “从‘治’走向‘理’的过程就是我们村干部作风转变的过程,通过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杨建忠说。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