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点亮了乡村经济发展的道路,而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让农村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近年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拓宽百姓的增收渠道,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增强乡村自我发展的能力,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本网讯(通讯员 李春梅 蒋春苑 董健)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那哈乡,有一个名叫坡脚田村民小组的地方,地跨三县(墨江县、红河县、绿春县)四乡(镇),这里生活着来自不同乡(镇)的136户哈尼族、彝族群众,共同编织着一幅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和谐画卷。 三条路径筑牢安居幸福窝 自2003年起,那哈乡就开启了坡脚田村民小组的移居建村之旅。为了保障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阿那一、二组46户农户的安全,乡政府将他们整体搬迁至此。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选择搬迁到坡脚田村民小组,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居的新家园。 村寨的蜕变不仅仅是人口的聚集,更是公共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的发展。通过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坡脚田村民小组逐步配套了活动室、卫生室、公厕、篮球场、垃圾池、路灯等公共设施,并建成了集贸市场。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水泥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农村集市交易日益红火,吸引了宾馆、餐饮、小卖铺、超市等22家商户入驻,还有2个茶叶初制所,使这里成了那哈乡接边地区的繁华集市。 在产业方面,坡脚田村民小组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商家投资种植金银花、冬农蔬菜,并经营管理集贸市场,为群众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促进就业增收。 三项抓手建设宜居农村 为了打造宜居环境,那哈乡从“两污治理”入手,大力推进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农村厕所革命,改建了96户卫生户厕,建成2座卫生公厕、1个垃圾房、3000平方米的养殖小区、15个化粪池和2627米的排污管等,改善了村庄环境。 同时,那哈乡还以村民自治推动基层治理,全面清理整治村庄“五堆十乱”问题,规划设置了公共柴堆和共享停车场,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美化绿化方面,那哈乡坚持应绿尽绿、见缝插绿,对拆旧清乱腾出的空闲地进行土地平整和复垦复绿,因地制宜建设了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使村庄更加美丽宜居。 三重维度强化村庄有效治理 为了强化村庄治理,那哈乡从服务需求、村庄特点和管理重点三个维度入手。首先,设立自然村党支部,建立由党小组、致富带头人、乡贤能人组成的“组委”班子,共商共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庄治理等事宜,形成了民主决策、友好协商的良好氛围。 其次,那哈乡紧扣村庄特点出新招,健全完善村规民约,试行接边团结积分超市运行管理办法和“红黑榜”评比活动,强化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同时,依托“乡村组户”四级网格建设,将136户农户划分为10个微网格,由党员、小组干部等担任网格员,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政策宣传、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全面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个乐章凝聚民族团结一家亲 在那哈乡,民族团结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那哈乡谱好了“合奏曲”“交响乐”和“协奏章”。 “合奏曲”强调的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那哈乡积极引导群众围绕贸易往来、走亲访友、互通婚姻等方面进行文化交流、资源互补,形成了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毗邻乡(镇)常态化组织开展联合主题党日、联防联调会议等,形成了接边民族地区共管共治共商的新格局。 “交响乐”则依托哈尼十月年、苦扎扎、祭竜、出穗节等民族节日活动,全面强化干群交流学习。利用坡脚田村民小组集市开街等活动,搭建起“边界有限、交流无限,民族团结、边界和谐”的幸福桥梁,促进了接边民族地区文化互融、商贸互通。 “协奏章”则坚持与接边乡(镇)、村组“党建互联共建、产业互帮互助、民心相融相通”。在招商引资、耕地流出整改、河(湖)共治、打击赌博违法行为等方面,采取稳定联合维护、资源联合利用、服务联合推进的工作方式,推动州际接边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促进邻边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