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云资讯 >> 正文




【理润普洱 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学用相依】因地制宜发展云茶新质生产力


来源:《普洱日报》  时间:2025/01/22/ 10:34 点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为我国各地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云南省是全国茶园面积最大、干毛茶产量最高的省份‎,其茶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地域分布广、涉茶人口多的突出特点。茶产业已成为云南省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云茶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更是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遵循创新驱动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紧密结合云南茶产业的现实条件,探索适宜本地茶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路径,全面提升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引领云南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前瞻性思考,坚持两个基本原则

前瞻性思考是发展云茶新质生产力的先导。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要坚持守正创新和系统观念两个基本原则,把握茶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变化,以前瞻性思考引领云茶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守正创新,以新发展理念培育云茶新动能

就产业发展而言,守正创新意味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型劳动对象,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同时,要确保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确保人民群众在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二)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写好“三茶融合”新篇章

当前,云南茶产业发展还存在着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要以茶文化为引领,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方向,深入挖掘云南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茶马古道文化资源,让茶文化与现代科技、优质茶产品在市场上融会贯通,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推动云南茶产业实现现代化、生态化、品牌化,构建充满活力的云茶新发展格局。

二、全局性谋划,把握三组重要关系

培育壮大云茶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要从全局性谋划的角度出发,深刻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政府与市场、“立”与“破”三组重要关系。

(一)着眼技术革命性突破,把握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要注重发展新质生产力,让传统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通过提升茶叶种植技术、优化加工工艺、创新现代化营销模式,使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生机。其次,还应着力培育壮大茶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功能性茶叶成分提取等高科技领域。要面向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进行技术攻坚,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让实验室里的技术走向茶园和生产车间,形成高附加值产品,实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产业的全方位提升。

(二)着眼生产要素创新化配置,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资金投入方面,政府要探索建立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和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在提供基础性、普惠性服务的同时,为首发经济、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提供有效支持。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积极探索与政府、国有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共同出资、共享发展的投入模式,确保资金高效使用。在技术研发方面,政府应加大基础性研究投入,推动研发成果的普惠共享,确保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整个行业。企业要立足产业实际,着眼于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研发和转化利用,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合研发机制,共同提升技术水平。在标准建设方面,政府要加强通用标准的推广与监管,推动标准化生产。在品牌打造方面,政府应通过政策扶持,提升区域公共品牌的整体知名度。

(三)着眼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处理好“立”和“破”的关系

云南茶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首先要明确“立”和“破”的方向:“立”表现在保持现有产业基础的同时,培育与提升茶产业的新型生产要素,推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实现“老树发新芽”;“破”则是对过时模式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老旧产业进行有效改造与淘汰,破除以往单一的产品供给,向产品多样化和精深加工发展。当然,茶叶附加值和品牌价值的提升绝非一蹴而就,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要避免“未立先破”“只破不立”或是“只立不破”,要在原有体系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探索新产品和新模式,在新体系成型后有序替代原有体系。

三、战略性布局,用好四种工作方法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宏观层面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又要在落地实操中做好战略性布局,确保工作方法得当,防止走偏。规划层面,运用调查研究摸清发展底数。实践层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或企业作为示范,通过典型引路有序布局产业发展,通过分类施策为各类型、各阶段的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定制化服务,通过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云茶产业实现全面升级。

(一)深入调查研究,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谋划产业发展

一方面,要通过实地调查摸清家底,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销售模式、市场经营主体现状等基本要素,掌握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要结合调研成果进行系统性分析,梳理出本地区茶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分轻重缓急逐步解决,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基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思考谋划产业定位,充分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探索差异化发展的路径模式。

(二)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做好产业布局

将“规划先行”作为指导思想,把“典型引路”作为实施路径。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以及重点项目、重点地区的示范引领,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核心产区的品牌优势与市场影响力,辐射并提升周边次级品牌的市场认知度与茶产品价值。

(三)坚持分类施策,因势利导培育各类经营主体

分类施策、因势利导的核心在于针对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实施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与服务策略。对于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要加强政策配套,巩固优势,补齐短板,着力构建促进茶产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对于行业领军企业,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作用和在产业链中的链主作用,支持其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全产业链创新活动。对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心则在于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四)延链补链强链,构建云茶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茶产业,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茶产业,建立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茶产业体系。同时,强化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等基础环节,通过建设现代化的仓储物流设施,缩短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的距离。总之,要加强创新型技术研发,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全产业链,实现茶叶从初级农产品向高端产品、功能性产品转型,促进产业链全面升级。

四、整体性推进,写好“人”“料”“数”“品”“场”五篇文章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型劳动对象,让劳动者从传统茶农向高素质茶产业人才进阶,生产工具从传统机具向新型智能农业设备跃升,劳动对象从自然资源向数据资源拓展。具体来说,要从“人”“料”“数”“品”“场”五个方面纵深推进,推动茶产业全要素的跃升和质变。

(一)着力写好“人”的文章,塑造与茶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劳动者队伍

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措施。

(二)着力写好“料”的文章,提升原料品质,挖掘原料价值

一是做好品种培育。二是推行生态种植。三是进一步挖掘原料价值。

(三)着力写好“数”的文章,用数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茶产业

种植端,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茶园环境参数,以便科学指导种植管理,应用大数据分析和AI技术进行病虫害预测、土壤健康监测。生产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在线、全流程溯源。研究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茶叶发酵过程监测与控制系统,使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提高发酵效率和茶叶品质。消费端,通过互联网扩大销售渠道,精准分析消费者行为,以数据分析支持市场决策。

(四)着力写好“品”的文章,突出品质优、品类多、品牌响

品质方面,要建立健全从种植到加工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质量追溯,确保从种植到成品全过程的优良品质。品类方面,要开发多样化的茶饮品,从全产业链层面组织生产,实现按需定制,确保消费者获得独到的消费体验。品牌方面,要深挖品牌故事,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着力写好“场”的文章,提升种植、加工和消费三个领域的生产力要素协作水平

在种植场域,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成果应用,提升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和茶农收益;另一方面要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化的生产托管服务模式,加强生产要素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从而承载茶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在加工场域,推动智能化和自动化加工技术的应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在消费场域,推动多产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消费场景。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元宇宙茶空间,让人身临其境地进入茶园,体验茶文化、感受茶品质。(作者单位:普洱市统计局  墨江县委党校 柳济  琛曹晶)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关注“一老一小”健康】健康讲座助力未成 ... 下一篇:【理润普洱 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学用相依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