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光火石的那一刻,可能不止是爱情,而是内心深处对于颠覆生活的渴求。所以她才会那样决绝地,踏上一片全然不同的土地。 ● 我的勒克廷迦跳得真是太精彩了,他像羽毛一样跃动在空中,飘逸的长发随着跳跃舞动,赤裸的身体上闪动着晶莹的汗珠。 近三年间,由于研究课题需要,我查阅了许多民族文化研究类的书籍,偶然间在搜索平台发现了一本名为《白色玛赛》的自传体小说,在好奇心驱使下我打开了它,心情随着书中的遣词造句此起彼伏。 《白色玛赛》是一个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爱情悲剧,书中描写的是科琳娜满怀憧憬只身求爱,因生活中的文化差异导致感情破裂后回归故里的故事,书中主人公直面生活,勇敢追求爱情的精神令人敬佩。面对肯尼亚原始部落的疟疾、艾滋、用河水洗澡、与人一般高的小茅屋、肮脏的饮食条件,科琳娜尽可能去克服并改变自身生活的现状,即便这里的生活给她带来了胃病、严重贫血、疟疾和肝炎,她依然努力做出改变并对明天满怀期待;面对原始部落为“驱魔”,数双大手按在科琳娜八个月的孕肚上揉压一系列事件,科琳娜并未妥协,而是凭着顽强的精神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勇敢地迈出了离开的脚步。 作者科琳娜是一名来自瑞士的白人,《白色玛赛》讲述的正是她的亲身经历。她前往肯尼亚蒙巴萨旅游时偶然间碰到当地原始部落的玛赛人勒克廷迦,她被这个身上充满异国情调的男人所吸引,在一系列的邂逅中决心变卖瑞士的时装店,只身再次前往蒙巴萨追求爱情。初见乍欢,随之而来的是二人因巨大文化差异而面临的困境。“他没上过学,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英语又不好,对欧洲国家包括美丽的瑞士的生活习俗根本一无所知。这一切都会导致你们共同生活的失败。”面对当地人的善意提醒,科琳娜只觉真爱无价。在生活背景差异巨大的环境中生存时,科琳娜靠着欧洲带来的维生素和其他药品维持健康,胃病、疟疾、肝炎带来的折磨都难抵她在书中将非洲这片土地称为“故乡”。 成长在现代文明社会的科琳娜与作为游牧民族的勒克廷迦在开小商店时,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观念一次次碰撞,也使得科琳娜在怀孕开店的情况下更加疲惫。除此之外,科琳娜在玛拉尔拉目睹了刚出生婴儿的死亡,自己也曾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伴随着与勒克廷迦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解,最终她带着与勒克廷迦的女儿娜皮莱离开肯尼亚,“我最后一次求他,因为我无论如何都要走。我已经身心俱疲,没有了感觉,甚至不会哭泣了。”或许我们大多数人很难有诸如科琳娜这般“白色玛赛”的人生际遇,但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一段困苦的经历,它可能会折磨你的肉体、打击你的灵魂、冲击你的价值观念,但无论身处什么环境,不论结局如何,我们都要如科琳娜般不放弃对生命和生活的追求。(杨琪琳)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