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作为党的执政之基与力量之源,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近年来,普洱市不断探索创新治理方式,积极发动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基层治理,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金点子和好方法,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更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普洱日报讯(墨江县融媒体中心)近年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通关镇积极探索模块化治理模式,从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的“五治”发力,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新实效,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 坚持“政治”引领,筑牢基层治理根基。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主线,不断创新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新机制。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镇党委平安通关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7个工作专班,各村(社区)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构建纵向到底的领导体系。目前,通关镇18个村(社区)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委员会、村民议事委员会、乡村治理委员会和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工作机制,实现了党的领导全覆盖、党员作用发挥全覆盖。 深化“自治”强基,激发社会治理活力。充分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成立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释放网格能量,将通关镇划分为287个小网格,并配备专职网格员,身兼信息采集员、矛盾化解员、治安巡查员、政策宣传员等6大角色,从邻里矛盾纠纷调解、便民代办等事项入手开展工作。同时,搭建“群众吹哨,网格员(党员)报到”的基层社会治理三级平台,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 突出“德治”教化,弘扬社会治理正气。通过搭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科技志愿服务队、医疗志愿服务队的方式,组建了10多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在健康义诊、提升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常态化服务,引导群众提升道德修养、充实精神世界、规范道德行为。同时,设立“曝光台”“红黑榜”,推动礼治秩序,提升德治水平和乡村文明水平。 狠抓“法治”保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把法治思想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突出解决普法难、用法难、执法难、监督难等问题,构建法律顾问、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村级法务室联动机制。以普法夜校、普法课堂、法律进村等形式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推动人民群众懂法、信法、学法、用法,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同时,坚持以法治提升服务质量,积极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落实好“基层吹哨、部门报到”举措,快速回应群众所需,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为服务群众“零距离”。 提升“智治”建设,拓宽社会治理渠道。积极推进“智慧+风险防范”模式,发挥大数据“显微镜”“透视镜”“望远镜”的作用,从源头、传导、转化等关键环节进行化解,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精准性。强力推进“平安通关”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公安指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在村组要道设置智能监控,并接入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依托“三网”建设,采取以“公司+农户自愿”模式实施“智慧安防”平安乡村建设,发动村民安装监控,形成村民小组“技防圈”。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