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的实践


来源:《普洱日报》  时间:2025/02/21/ 10:16 点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学校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培养对象坚守初心信念的基础。在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借助于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来达成教育目标。

一、课堂教学中关联地方历史文化

(一)思政课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

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学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基石,其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思想深刻。其中,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属于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的重任,对受教育者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塑造完美的心灵世界、形成主流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思政教育体系已实现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也在积极地探索与构建中。在这一框架下,大学教育阶段采用全国统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中学阶段则使用《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小学阶段则依托《道德与法治》教材,基本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民族团结进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材体系。

(二)课程思政是充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的史料体系

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史料不只局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更多的史料散见于课程思政。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结合地方历史文化的典型案例,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开展包括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的思政教育,确立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化对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包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作为意识形态的关键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汲取了各地域、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智慧与记忆,呈现出多元化与碎片化的特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展现我国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多元一体格局。通过结合地方历史沿革、人文风俗、民族传统、红色文化、生产生活、水文气候、交通物产、自然资源等实际,提炼课程思政元素,运用文字、图片、实物与视频、声像相结合的方法,打造体验式情景。以翔实的资料充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的史料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各民族间“谁也离不开谁”的深厚情感,更能直观展现五十六个民族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壮丽图景,生动诠释“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发展实践,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刻内涵的理解与认同。

二、教学实践中突出区域地理资源优势

(一)活动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

活动课又称第二课堂,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充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史料的有利契机,更是推进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重要渠道。因其主要以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开展,通常于课堂教学之外,结合文献典籍、地方文物、口述历史、影视作品等史料,引导学生探索红色资源,熟悉地方传承,讲好地方故事,挖掘各地各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凝练各地各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信仰,从而在活动课程中培养家国情怀、民族观念和国民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式。

主要开展方式:一是开展主题活动。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团课,邀请地方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全面阐述本土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和发展现状;定期开展沙龙、演讲、讨论等活动,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体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二是开展民族文化展示。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文化知识竞赛、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三是开展团结互助活动。通过举办“手拉手”、志愿服务等活动,促进青少年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共同构成了活动课的丰富内涵,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

(二)实践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

实践课是指国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以综合实践学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注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和直接体验整个过程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重过程为主、终端结果为辅作为评价方式的课程。这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途径,也是充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史料的大好机会。

主要开展方式:一是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历史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变迁,认识本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观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二是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通过了解本土各民族的生活状况、文化习俗、社会结构等,加深对各民族差异性的了解,增进对共同性的认识。三是开展志愿服务。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扶贫帮困等公益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四是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研究”“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等课题研究,在收集资料、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民族文化论文比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方案设计比赛等,深入了解本土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趋势。

(三)美育浸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

美育浸润是一项综合性的素质提升工程,旨在通过美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美育素养、普及艺术实践活动等手段,全面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及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它覆盖了课程教学、艺术实践及文化营造等多个维度,是感知、欣赏、发现及创造美的能力训练与培养过程,也是认同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及中华精神的综合体现,对于达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把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融入教育目标与教学计划之中,并引入纪念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文化资源。同时,发挥学校整体优势,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力量,既营造浓厚的校园美育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美育的浸润,又接受系统的美育原理教育,提升审美认知水平。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升华,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主要开展方式:一是开展民族艺术欣赏,培养审美情趣。通过参观民族艺术展览、观看民族艺术表演、学习民族艺术作品、邀请本土民间艺术家进行艺术指导和交流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本土艺术的魅力,体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性。二是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开设民族音乐课程,教授民族歌曲演唱与民族乐器演奏等,将民族音乐教育融入美育浸润过程,传承本土经典民间音乐,认同并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同时,通过组织参与民族歌曲大赛、民族音乐节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民族音乐的特点,提升音乐素养与表演能力。三是开展校园艺术节,促进音乐文化交流。举办“民族文化周”“民族风情展”等主题艺术活动,展示传统民族服饰、民族舞蹈及民族音乐等,促进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实现共通共融。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工程。不同学龄段教育都应该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不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华民族力量与智慧,奠定国家治理的思想基础,为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作者:粟盈荧 李婕)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云南代表委员就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 下一篇:让民族团结进步的佳话代代相传——论深入学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