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云资讯 >> 正文




【理润普洱 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学用相依】民族团结事业的重要里程碑——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在边疆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来源:《普洱日报》  时间:2025/02/28/ 09:45 点击:

 

本文在回顾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以下简称“誓词碑”)建立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誓词碑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史上的典型性、代表性、独特性及其所承载的丰富精神内涵,凸显其在新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并探讨其优良传统对于新时代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建碑历史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边疆的基本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边疆处于特殊的国内政治环境和复杂的国际斗争前沿。由于云南地处多民族聚居的西南边疆,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门户,承担着剿匪、反特、援越抗法、援越抗美的重任,很长时期内既是“一线”又是“三线”,地缘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在国境线上,当时有壮、傣、布依、哈尼、苗、瑶、彝、景颇、傈僳、拉祜、怒、独龙、阿昌、佤、布朗和德昂等16个民族跨界居住在国界线两侧不同的国度里,且当时云南边疆不少地方的国界处于未定状态。同时,国民党残余势力在云南边疆地区的活动频繁、猖獗,严重影响着边疆地区的稳定和边疆人民的安全。

(二)云南边疆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新中国成立之初,边疆民族地区旧有的生产关系还未根本改变,民族关系中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还没有消失。另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使民族关系更加复杂。由于历代中央王朝和国民党政府都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和解放初期,民族隔阂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许多少数民族之间仍然存在。

当时,云南边疆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国防问题,即国民党残余势力对云南边疆民族关系的扰乱。1950年初,滇南战役中漏网的国民党第八军和第二十六军残部逃到泰国、缅甸、老挝交界处的小勐捧一带(后称“金三角”地区),对边疆民族地区频繁进行武装进犯。

当时,云南边疆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土匪问题。到1950年5月底,全省约有土匪170股、4.5万余人。匪患最严重时,全省通往省外的公路交通全部中断。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云南边疆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挑战,旧社会遗留的各民族间不平等关系仍未根本改变,矛盾冲突大量存在。

二、誓词碑建碑过程及重要史实

(一)普洱地区各民族上层人士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

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为增进边疆少数民族对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了解,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组建了西南片区国庆观礼代表团。

据文献记载,1950年少数民族国庆观礼代表团中西南代表团人数最多。云南代表团总人数53人,其中普洱专区代表35人。国庆观礼期间,毛泽东主席先后四次接见普洱专区代表,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切接见了他们。

(二)召开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

1950年12月26日,观礼代表们带着党中央的嘱托和希望回到宁洱。按照“团结进步、团结生产、团结对敌”的指导思想,于12月27日召开了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通过北上观礼,各民族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决现存的民族矛盾,才能促进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进一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巩固边疆稳定。

(三)盟誓立碑

对于云南各少数民族而言,国庆观礼和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接见、关心,以及召开各民族团结欢聚大会、庆祝新生政权的建立,都是前所未有的。根据兄弟民族代表提议,1951年1月1日,在宁洱红场3000余人的群众大会上,举行了剽牛盟誓仪式,立下了民族团结誓词,48名代表在誓词碑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从此,一座新的里程碑——民族团结誓词碑诞生了。

三、誓词碑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独特性

(一)典型性

一是创造了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边疆和谐治理的成功范例。誓词碑的建立,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领导力量对各民族传统政治权威、边疆旧有政治体系的有效整合与现代改造,通过促进民族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将边疆治理力量和秩序顺利纳入国家治理结构,奠定了西南地区边疆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二是创造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案例。誓词碑的建立和精神传承,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引领下,创造性地吸纳、转化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盟誓传统,吸纳、延续了中华传统信义文化和诚信重诺的伦理精神,是新中国历史上“两个结合”的生动创造、实践范例,对祖国西南边疆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创造了巩固“五个认同”和边疆长治久安的成功经验。誓词碑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把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五个认同”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展现与实践,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是能够为世界各国各地区解决好民族问题提供经验借鉴和重要参照。誓词碑的优良传统可谓为世界各国解决好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为全球民族关系良性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二)代表性

它是中华民族关系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与创造。誓词碑是中华民族关系史上划时代的誓言,它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写照和见证,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型民族关系建构的成功范例,宣告了一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崭新时代的到来。

它是西南边疆各族人民参与国家建立与巩固伟大历史转折的独特见证。70多年来,西南边疆民族关系长期和顺,云南能够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与誓词碑蕴含的民族团结优良传统代代传承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誓言成为边疆各民族的坚定信念,引领各族人民携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它是边疆民族地区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不朽形象、生动教材。宁死不背叛誓言的岩火龙、李保,从奴隶到“全国民兵英雄”的岩堆,一生默默奉献、服务边疆群众的医生俸郁青……誓词碑的背后有着说不尽的忠贞报国、感人肺腑的故事,既是对全国各族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活教材,也是思想理论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的深厚历史文化源泉。

(三)独特性

首先,誓词碑与封建历史时期的各类盟誓、会盟石刻、碑铭相比,具有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理论精神内核以及共产党人的坚强引领,彻底摆脱了旧式碑刻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的封建意识和帝王观念,在古老又闭塞的边疆多民族地区第一次实现了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民族关系的彻底批判与改造。

其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众多纪念碑(建筑物)中,由各民族代表性人物共同发起、自愿签名,共襄民族团结、宣示一心向党,明确载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团结目标的,誓词碑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宁洱县民政局 杨宏鲁国华)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普洱:“下沉式”监督为口岸(通道)经济发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