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女性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她们以匠心雕琢事业,以爱心温暖生活,用智慧和担当撑起了社会的半边天。她们是职场中的铿锵玫瑰,是家庭中的温暖港湾,更是时代进步的推动者。 
突破:职场女性的坚韧与担当 普洱日报讯(记者 曾琳寓 通讯员 赵俊 汤燕萍 文/图)2024年11月,思茅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审判员汤燕萍荣获“全国模范法官”称号。这位扎根边疆基层法院31载的三级高级法官,以“敬畏法律、维护公正、司法为民”为准则,用坚韧与担当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法官的使命。 汤燕萍自1993年进入法院工作至今,亲历了思茅区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全过程。2014年,作为全省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政治部主任,她勇挑重担,主导起草改革方案并推动实施。面对无经验可循的挑战,她带领团队日夜攻坚,梳理改革思路、制定规章制度,并耐心化解同事对政策的疑虑,推动司改稳步落地。 2016年,法官员额制改革遇阻,因报名人数不足可能延误进程。时任政治部主任的汤燕萍面临职务与入额考试不能兼得的困境,她毅然辞去领导职务,以普通法官身份参考并成功入额。“作为党员和司改负责人,必须冲在最前沿。”她用实际行动冲锋在前,成为基层一线的员额法官。 汤燕萍始终将公平正义视为审判工作的灵魂。面对疑难案件,她善用“情、理、法”融合的调解艺术;对待当事人,她耐心细致,以真诚化解矛盾。2022年以来,她审结民事案件2000件,结案率99.73%,调撤率达73.47%,办案数量与质量均居全市前列。更难得的是,她所办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审判中,她多次遭遇威胁,但对法律的信仰让她无所畏惧。她曾调解一起37名茶农维权案,深入茶厂开设巡回法庭,以“接地气”的方式促成和解,并借机普法,提升群众法律意识。面对家庭纠纷,她化身“和事佬”,曾帮助因抚养权争夺而辍学的留守儿童重返校园,用情理交融的沟通方式解开当事人心结。 “法官不仅是裁判者,更应是矛盾的化解者。”2022年,思茅区人民法院成立“汤燕萍法官工作室”,专攻民事调解。她带领团队深入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巡回审判、法治夜校,以“面对面”“心贴心”的方式化解纠纷。工作室成立至今,成功调解案件1777件,当庭履行486件,涉案金额超400万元。 汤燕萍说:“看到当事人释然的表情,一切付出都值得。”无论是为失学儿童奔走,还是为邻里矛盾斡旋,她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先。她以“燕子筑巢”般的坚韧,将法律的温度传递至边疆的每个角落。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