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王福蓉)面朝一湾碧水,背倚苍翠青山,思茅区南屏镇曼连社区大荒地村民小组位于城区近郊,交通往来便利,美食品种丰富,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近年来,思茅区以书记区长领建南屏镇曼连社区大荒地村民小组农文旅融合项目为抓手,发挥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居等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就近就地就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打造了农文旅融合“升级版”。 党建引领 谋划发展新业态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优势,用美景美食吸引客流,因地制宜谋划培育旅游新场景、新模式,催生民宿、旅居、研学等新业态,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00余万元。 大荒地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蔡红兵说:“我们有16名党员,其中还有3位党龄在50年以上的老党员。党员们不但要做好村组治理,还要带头发展经济。目前,党员群众思想统一、步调一致,齐心协力谋发展。” 大荒地村民小组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动旅居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注重将党建工作融入旅居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实现党委有号召、行业有响应、支部有行动,助力旅居康养发展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取暖”。同时,支部党员对民宿、客栈的日常规范经营和优良服务进行督促指导,帮助协调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目前,大荒地村民小组共有农户97户,有宾馆、民宿15家,农家乐餐饮店36家,出租房1300余间,为各类游客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团结奋进 建设乡村幸福家 积极整合乡村振兴等各类资金200余万元,实施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停车场等项目,开展村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四周绿化和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硬化村内外道路,新建环保设施,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垃圾管理模式,彩绘墙壁,架设路灯,美化村容村貌。 大荒地村民小组是多民族杂居村庄,村里建设了陀螺场等设施,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文化体育活动场地。把乡村旅居产业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进公园、进乡村、进客栈”相结合,推动旅居产业发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大荒地村民小组坚持农文旅互促互动,各类业态互联互融,全面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设施,通过“吃住+采摘”“吃住+品茶”“吃住+品咖”等模式,探索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避寒、四季皆可玩的乡村全域旅游产品,让外地游客愿意来、留得下、住得久。 同时,通过不断创新思路,进一步解决闲置用地等问题。大荒地村民小组组长罗敏说:“我们准备在闲置场地上种花种菜,既美化环境,又可以为游客提供种植、采摘新体验,进一步丰富旅游场景。” 服务为本 探索产业新模式 美食品种丰富,居住选择多样,共享厨房方便,自助洗车快捷……一个个服务“小细节”成为了大荒地村民小组旅居产业链的一环。 大荒地村民小组以“赏美景、游古道、品茶咖、吃美食”为主题,打造多种功能、小而全的旅游服务模式。村民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旅居优势,组织公司团建、筹办亲朋好友聚会等,形成旅居餐饮聚集群,年均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800余万元。 大荒地村民小组相约客栈负责人杨红伟说:“每年冬季,客栈接待的客人约有80%都是旅居人群,一住就是两三个月。有的客人来了之后拍摄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吸引了更多人来到这里旅游。” 大荒地村民小组不断提升客栈民宿服务质量,支持民宿客栈规范发展、做精做特,为游客提供安全、健康、便捷、宜居的旅居环境,让游客感受宾至如归的惬意。同时,根据游客需求提供“管家式”的采茶制茶、休闲品咖等服务,为游客制订出游计划,让游客充分享受美好旅程。 大荒地村民小组依时就势创新旅游新业态,已然成为城市居民实现田园梦的绝佳载体,成为远方旅人小憩的港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