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坚持把服务好“一老一小”作为一项暖心的民生工程,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做细做实老年人和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积极探索精细化服务新模式,用心用情用力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永杰)近年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积极关注老干部多元化需求,整合多方资源,创新老干部服务模式,探索出“4321”工作法,为全县离退休干部工作增动能。 政治引领聚焦“学”,上好“4堂课”,夯实“老有所学”思想阵地。深耕学习教育,做细“必修课”,以离退休干部活动阵地建设为抓手,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借助“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契机,打造离退休干部30分钟“学习圈”,采用“线上+线下”“集中+分散”“党员+干部结对共学”“送学上门+入户走访”等形式开展学习。深筑思政堡垒,做精“特色课”,结合本土资源,在老年大学增设“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传承班”“洞经音乐班”“普洱府文化传承班”3个特色班,推动普洱府文化、宁洱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深入开展宣传宣讲,做强“实践课”,注重用好银发资源、发挥优势特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挖指尖学习,做实“微党课”,充分利用微信引导离退休干部关注并使用“离退休干部工作”“金色云岭”等公众号,让公众号成为他们思想政治学习的加油站。 强基固本聚焦“依”,破解“3道题”,营造“老有所依”组织阵地。头雁领着群雁飞,从观念上破题。突出重心下移、服务下倾,坚持问题导向,相关负责人一季度深入一个支部开展调查研究,参加支部学习活动,在谈心谈话中察实情、找症结。通过选拔政治觉悟高、政治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身体健康的老党员担任党支部班子成员,进一步提升党支部的履职能力和团结干事水平。制度盯着愁盼出,在机制上破题。坚持“清单化+模块化+个性定制”的工作机制,通过制定党建任务月度清单、制定模块化样板、定制学习内容的形式,规范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学习活动。举措奔着质效去,在堵点上破题。融合乡镇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多方资源,通过场地共用、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的模式,破解“阵地不均衡”堵点。采取从退休干部中选、从技术人员中聘、从村组干部和乡土人才中挖等方式,建立老年大学师资库,县、乡、村共建共享,授课教师“人尽其才”,县老年大学教师实行“走班式”教学,不定期深入各乡(镇)分校、村(社区)教学点开展教学及指导,破解“学有师教”的难题。 提质增效聚焦“为”,办好“2件事”,构建“老有所为”实践阵地。升级服务阵地,扎实推进“家门口”的老年学校建设,设乡镇分校9所,村(社区)教学点29个,根据老同志兴趣和特长,把离退休干部学习、教育、实践、娱乐活动结合起来,着力打造集党建活动、文化养老为一体的综合性共享阵地。落实待遇保障,对标政策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两项待遇”,坚持重大节日县级领导带头走访慰问老干部,常态化开展健康体检、知识讲座、荣誉退休等活动,按时兑现建初干部各项待遇,坚持做到政策不漏项、待遇不打折。 绽放风采聚焦“乐”,搭建“1个平台”,激活“老有所乐”文化阵地。搭好服务平台,采取“学、谈、展、演、讲”方式,常态化组织全县老干部开展诗书画展览、体育健康类展示、文艺类展演活动。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