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凝聚各方力量,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培育壮大产业、深化招商引资等方式,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普洱日报讯(记者 臧灵 通讯员 李兴盛 杨永 文/图)近年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通关镇按照“为特色产业谋思路、为农民致富找门路、为乡村振兴找出路”的思路,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带动、村集体参与的模式,着力推进芭蕉芋产业从一产种植向二产加工和三产销售服务延伸,打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做好“土特产”文章,让芭蕉芋富“芋”一方百姓。 2024年,通关镇种植芭蕉芋面积达12000余亩,实现经济效益8000余万元,成为该镇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种植与加工模式更加科学化 “芭蕉芋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主要得益于发展精深加工、注重联农带农和拓宽销售渠道等几项重要举措。”通关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杨永说。 据杨永介绍,过去,通关镇芭蕉芋加工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小作坊提取淀粉,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为改变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的现状,2024年,通关镇积极争取产业项目投资720万元,建设新武社区芭蕉芋淀粉初制车间,新建钢架结构厂房1528平方米、淀粉沉淀清洗过滤池150立方米、高标准种源繁育示范地100亩和斜坡货物装卸台。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合作建厂,做到共同经营、共同管理、量化分红,实现共建共赢的目标。 采访中记者获悉,芭蕉芋鲜果价格每吨约1000元,初制淀粉每吨价格在9000元至12000元,淀粉初制车间每吨鲜果约产出淀粉0.2吨,1吨鲜果初加工成淀粉后将增值800元至1400元。 通关镇还以新武社区芭蕉芋淀粉初制车间项目建设为契机,按照“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通关镇引进公司与15个村集体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由村集体组织农户种植,并负责回收鲜果,公司给予村集体工作协调经费。在淀粉初制车间项目建成后,公司将资产移交给村集体,由村集体按5%的投资比例收取资产占用费。车间运行稳定后,预计可以为村集体贡献每年60万元以上的收入。 此外,有效激发合作社参与积极性。由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利益联结协议,种植面积和方式由合作社引导、种植农户自行决定。若合作社联农带农发展种植农户高于200户,户均种植面积不低于3亩,由公司给予合作社每年2万元的奖励资金。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头并进 在消费者对生态食品需求量增加的当下,以芭蕉芋为原料的食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要“产得出”,更要“卖得好”。对此,通关镇以订单式合作为桥梁,保障“产销”两畅通。通关镇的芭蕉芋产品现已销往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由墨江通关智龙淀粉有限公司与村集体、农户以保底价的方式签订芭蕉芋鲜果收购协议,由芭蕉芋加工车间按照生产需求生产淀粉,公司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计划。目前,墨江通关智龙淀粉有限公司与广西大化高山天然长寿食品有限公司洽谈淀粉收购框架协议,本次合作涉及1648户农户。此次收购加工协议生效满一年后,墨江通关智龙淀粉有限公司将与广西大化高山天然长寿食品有限公司就粉条加工生产线开展进一步洽谈,助推形成“芭蕉芋—淀粉—粉条”产业链,通过延链、补链和强链,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通关镇芭蕉芋淀粉含量高,超过20%。今后,通关镇将持续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提高种植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提起通关镇芭蕉芋的发展路径与方向,杨永说,计划建立完善的芭蕉芋加工产业链,培育和引进芭蕉芋粉丝、粉条、粉皮等传统食品加工厂,以及芭蕉芋糕点、饼干、饮料等新型食品,并利用加工剩余物生产饲料、生物质燃料等,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打造芭蕉芋特色品牌,挖掘芭蕉芋的文化内涵,开发以芭蕉芋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借助每年举办的“黄焖鸡美食节”,提高“金马通关”芭蕉芋淀粉知名度,让这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齐头并进的绿色产业在通关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