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普洱市立足资源禀赋、区域优势,探索“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协同发展模式,全力推进特色产业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强主体、育品牌,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钱世雄)助推乡村振兴,水利工作是关键。近年来,景东彝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主动对接曼等乡的农户,修复灌溉水渠,提高烟叶品质,助推当地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曼等乡烤烟种植主产区,菜户村、瓦窑村年均种植烤烟面积超千亩,但山区水源稀缺、水利设施薄弱,导致产量、品质较低且波动较大。受地势和水利设施破旧落后的限制,农田灌溉难题长期困扰着菜户村和瓦窑村的农户。对此,景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决定修复菜户村、瓦窑村沿线的灌溉水渠,解决当地人畜饮水、生产用水、季节性缺水等难题。 经过实地勘察,景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制定了水渠修复方案。由景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筹集资金3万元,曼等乡政府出资2万元,动员村民修复水渠。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8公里灌溉水渠终于建成,成功将水源引入农田,改善了水渠沿线农户的生产生活。菜户村村民沈国书激动地说:“以前浇田非常费劲,全靠肩挑车拉,水还不够用,烟叶产量低。现在有了这条水渠,水直接流到地里,种烟轻松多了。” “水利条件的改善,直接带动土地流转率提升45%,亩均用工成本下降300元。”曼等烟叶工作站站长蒋崇祯指着连片田地介绍,随着灌溉水渠的建成,曼等烟叶工作站积极推广“烤烟+多元产业”模式,引导农户在水渠沿线轮作水晶豌豆、蚕豆等冬季蔬菜,指导种植红花、烟后玉米等作物,带动周边6个村寨100余农户增收;同时配套建设20余座烤房,形成烟粮轮作、设施共享的复合种植体系。2024年,菜户村、瓦窑村烟农户均收入达8.2万元,较工程实施前增长15%,带动村集体增收107万元。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