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产业是普洱市高原特色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普洱市着力发挥咖啡产区优势,推动咖啡基地生态化、加工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产业集群化,不断丰富新业态,挖掘品牌潜力,弘扬咖啡文化,释放咖啡产业新活力。 
(记者 卢磊 摄) 本网讯(通讯员 李斌 黄榕)普洱位于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拥有种植咖啡的良好自然条件,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咖啡核心主产地,现有咖啡种植面积67万余亩。 近年来,普洱市立足区位优势,以全产业链思维重塑咖啡产业版图,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打造产品品牌,全力推动咖啡产业提质增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2024年,普洱市咖啡市场行情持续向好,综合产值达85.08亿元,实现三年间综合产值增长3.06倍。从“一颗豆子”到“一杯咖啡”,从原料供应到全链发展,普洱咖啡正以“中国味道”对话世界,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篇章。 实现“五端”变革 新业态更丰富 “三品三化”种植,实现精品化变革。普洱市实施咖啡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动咖啡种植标准化、数字化、绿色化,通过推进优良品种的示范种植,实施中低产咖啡园改造和水肥一体化的咖啡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进行分级采收、分级加工,加强质量管控,提升生豆精品率。 “绿色生态”加工,实现精深加工变革。培育爱伲、北归等本土咖啡知名企业,引进正大集团、金客隆、隅田川等大型企业,大力建设咖啡精深加工生产线,推出冷萃、冻干等产品。新建和提升改造咖啡鲜果加工厂86个,全市精深加工率突破50%,精深加工后咖啡产值增加11.6%。创新研发微水加工技术,使每吨鲜果加工耗水量从6吨降至45公斤。坚持走精品路线,持续推动咖啡基地生态化,推广良种繁育和优良品种更新改造,不断提高咖啡生豆精品率。推动加工标准化,重点投资精深加工产业链相关业态,扩存量,补增量,提升精深加工率。 “双线布局”市场,实现市场渠道变革。线上打通京东、抖音等电商渠道,线下布局“咖啡会客厅+主题街区+连锁门店”立体渠道。创新推出“地理标志+企业品牌”双标识体系,不断提升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举办中国(普洱)国际咖啡博览会,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企业参展,咖啡采购商订单及合同意向交易额达22.36亿元。 “咖旅业态”融合,实现场景化变革。围绕“一圈一带三廊道”布局,建成20个精品咖啡庄园集群,以“精品咖啡+休闲游”为定位的咖旅融合,打造“从种子到杯子”全链体验场景,推动小凹子咖啡庄园、天宇咖啡庄园等在社交媒体“出圈”,带动咖啡和旅游全产业链快速发展。2024年,全市咖啡庄园接待游客数和营业收入较2023年同期翻番。 “人才品牌”培育,实现专业化变革。普洱紧跟生态咖啡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普洱咖啡师”劳务品牌,实现品牌引领、做强产业、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加速塑造咖啡全产业链就业创业新形态,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创业27.43万人。 创新驱动发展 咖啡品质更好 构建标准体系。推进制定从种植到杯测的27项技术标准,建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咖啡质量基础与产业服务),“产、学、研、管”一体化开展咖啡产业标准体系和咖啡溯源体系研究,推进咖啡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获批筹建以来,建成了五大协同创新平台、四大研发试验基地、三大标准服务体系的咖啡质量基础与产业服务技术创新综合体,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技术成果。同时,制定国内首个咖啡产品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普洱咖啡》,发布制定地方/团体标准23项,填补了国内咖啡领域标准的空白,进一步提高了普洱咖啡的标准化水平。 推动“咖啡+科技”深度融合。通过引进公司,建立咖啡生长习性数据库,科学开展土壤数据分析,创新推广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案,提高咖啡鲜果成熟一致性和果粒饱满度。推动产业集聚化,发挥产业园区集聚效应,采取龙头带建、同业共建、片区联建等方式,凝聚产业发展合力。目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万余亩,亩均增产20%以上。推动形成数字化咖啡质量追溯体系,上线企业29家,上线产品45个批次,发放追溯标签12.8万枚,扫码总数2.1万次。 创新增收模式。建立咖啡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构建“企业+村集体+咖农”模式,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订单生产得红利,带动咖农持续增收。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